第3章 攻击机(1 / 7)
3.1 飞上天空的机枪和火炮
前面讲到,人们发明飞机以后,军事人员首先发现飞机可以方便地侦察敌情,随后开始使用武器担任进攻角色。体型稍大的飞机可以携带炸弹,而体型稍小的飞机则装上机枪,也就是对地攻击机,又叫强击机。
一战期间的攻击机
一战期间,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家都成立了专门的飞行队,使用飞机上的机枪扫射空中飞行的战机或地面人员、车辆等,但此时飞机上的机枪较为简单原始,更多的情况下,震慑作用高于打击效果。
1916年6月24日,英法联军为了进攻索姆河的德军阵地,先用大炮狂轰滥炸了7天7夜,150余万发炮弹倾如雨下,希望能将德军一举荡平。没想到狡猾的德军全部躲在地下掩体内,当英法联军信心满满地进入阵地后,突然遭到洞口机枪疯狂扫射,一日之内损失数万兵力。经过此次战役,各国都愈加发现对地攻击的重要性,开始研制专门打击敌方战壕、指挥所、阵地等重要军事目标的机型,攻击机应运而生。
1917年11月20日,英国和德国在康布雷激战。德军正在全力试图击退英国的坦克和步兵时,头顶上英军的飞机突然呼啸而来,密集而强大的炮火从天而降。遭到天地两头夹击的德军瞬时一溃千里,英国仅用一天就结束了战斗。这种空中机枪就是英国德哈维兰公司研制出的dh.4攻击机。该机装有1~2挺维克式固定机枪和1~2挺刘易斯式活动机枪,载弹量超过200千克。dh.4速度较快,能有效躲避敌方射击,取得了较好的战场生存率,但却将攻击机引入一个“用速度代替装甲”的误区,使二战中沿此思路发展的攻击机均损失惨重。
在康布雷吃了大亏的德国人匆忙效仿,将机枪装到cl-3飞机腹部,从11月30日到12月6日,成功压制了英军地面部队,收复了大部分失地。尝到甜头的德军对攻击机愈发重视,于1918年推出了“容克”攻击机,该机机腹装有2~3挺机枪,可携带集束手榴弹和手抛轻型炸弹,机身全部为铝材制造,飞行员座舱周围配有5毫米厚的钢板,防止地面火力击中飞行员。此后,“容克”攻击机经常在距地面几十米的低空向敌方阵地投射大量炸弹,取得了较好的战场效果,被誉为世界上最早、设计较为成功的强击机。
攻击机的特点
由此可见,攻击机与歼击机/战斗机、轰炸机都是进攻性战机,但有着明显不同的任务分工。歼击机的主要任务是空对空作战,也就是飞机打飞机;轰炸机的主要任务是对地轰炸,也就是向地面大面积投弹;而攻击机的主要任务是空对地作战,也就是飞机攻击地面或海上目标,又被称为对地攻击机或近距离支援飞机,也可理解为“空中机枪”或“空中火炮”。
攻击机的主要任务有两个:一是以低空或超低空飞行突破敌方防线,对敌后方指挥机构、交通枢纽等目标实施轰炸和扫射,削弱敌军前线部队的作战能力,在军事上称为“遮断”或“间接支援”;二是在战场上空,轰炸和扫射敌方的地面部队、火力点以及坦克、装甲车等活动目标,通过近距离支援直接配合地面作战。总而言之,攻击机是地面部队的好帮手。
因此,攻击机并不一定具备歼击机的高空、高速、高机动性,或是轰炸机的巨大载弹量,但需要拥有良好的超低空稳定性和较大的载弹量,可在靠近前线的简易机场上起降,做到“呼之即来,打完即去”。同时,攻击机要有较强的生存能力,不仅能有效突破地面防空,还能承受一定强度的地面炮火,因而座舱、油箱等要害部位多加备防弹装甲。总之,低空飞行和装甲保护是攻击机的两大护身符,这也与歼击机的高空高速截然不同。
随着机载武器的日益发展,攻击机已经越来越少使用射程短、火力弱、命中率低的原始机枪了,取而代之的是威力更大的航炮、炸弹、反坦克集束炸弹、火箭弹、导弹等,并配有红外观测仪等先进的瞄准设备和火力控制系统,可以全天候高质量执行攻击任务。
攻击机发展
二战期间,对地攻击机是一个重要的独立机种。此时,轰炸精准度仍是一个较难解决的问题,即使美国b-17上高度机密的诺顿轰炸仪也较为原始,连b-17使用人员自己也偏爱携带更多的小型炸弹而非少量的大型炸弹。究其原因,一是诺顿轰炸仪仍无法对小型坚固目标实施高精度轰炸,二是满载编队飞行的重型轰炸机在计算飞行轨迹时非常容易受到打击,造成较高的战损率。因此,体积更小、速度更高的对地攻击机携带小型炸弹实施近距离突击成为了更好的选择。而且二战初期地面防空力量并不完善,所以在这段时间里,俯冲轰炸机等对地攻击专用机型大放异彩。
二战结束后,导航和轰炸精度问题逐渐得以解决,但对地攻击机在研制和部署起来较为容易,各个国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也做出了不同选择,尤其是一些小国更倾向于小型攻击机。接下来,地面防空体系的不断完善使对地攻击机进入敌方阵地上空的难度越来越大,而日益完善的精确制导导弹逐渐代替了攻击机纵深遮断的功能,几乎宣告了重武器近距离支援任务的结束。
随着战机性能的提升、防空系统的发展和战争面貌的变化,攻击机与轰炸机、战斗机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很多重型歼击机和轻型轰炸机都具备了优良的对地攻击能力。此外,高科技战争中近距离火力对抗也越来越少,对地攻击机作为一个独立机种正走向消亡,对地攻击更多地是由歼击机兼任,攻击机大部分情况下指的都是航母舰载攻击机。
与强击机和对地攻击机相比,舰载攻击机是我们今天更为熟知的一个词汇。由于海上舰队的攻击能力非常有限,可以从航母上起降的攻击机便成为其进攻力量的延伸,是攻击地面或海上目标的有力武器。而舰载攻击机也具备一定的空战能力,在航母受到空中威胁时实施空中防卫。当代著名的攻击机多为航母舰载机。
3.2 ju-87:闪击战中的空中炮兵
在二战初期,德军发起了数次经典“闪击战”,其中最为人熟知的景象莫过于地面蜂拥前行的坦克装甲集群和天上遮天蔽日的俯冲轰炸机群。这里的主角之一就是德国的主力俯冲轰炸机ju-87,绰号“斯图卡”。ju-87机头冷却进气口装有一个称为“耶利哥喇叭”的发声装置,在俯冲时利用强大的风力发出类似空袭警报的凄厉尖啸,炸弹还没有落下,地面上已经一片恐慌。
俯冲轰炸开创者
1939年9月1日凌晨4时30分左右,三架德国飞机悄悄起飞,从南面迂回到波兰上空。此时的大地一片沉静,机群以离地10米的高度进行超低空飞行,几乎擦着树梢来到迪尔沙铁桥左侧。突然,飞机迅速拉起,留下的炸弹在地面引发出巨大的火球。二战的首次俯冲轰炸攻击就此开始。在几个小时内,德国所有能用于作战的俯冲轰炸机和水平轰炸机接踵而至,雨点儿一般的炸弹投向波兰的军事目标,机场、指挥机构和中心被一举破坏,有效协助了地面作战。不久,波兰被迫投降。
不仅是波兰战役,在整个二战期间,德国都是俯冲轰炸机的主要使用者。顾名思义,俯冲轰炸机以高速俯冲的方式接近敌方目标,一般与地面角度超过45度,然后在近距离上拉起飞机并同时投弹。与常规飞行中投弹的水平轰炸相比,俯冲轰炸投弹高度低,无须安装复杂的瞄准系统或雷达也能达到较高的命中率。但为了实现俯冲轰炸这一战术,飞机不得不减小机体,载弹量和航程都有所牺牲,而且在低空容易受到地面防空火力的攻击,因此多用于攻击重要的小面积军事目标或移动目标。
波兰一战使德军对以空军做前锋、装甲兵快速推进的“闪电战”大有心得。其中,ju-87的另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为装甲部队提供近距离火力支援。德军坦克进攻受挫时,ju-87便应声而到,以准确俯冲轰炸的方式迅速扫清敌方防御。这种“空中火炮”也是二战期间德军装甲部队在“闪击战”中快速推进的重要基础。
为俯冲轰炸而生
ju-87于1934年由容克公司研制,1936~1939年在援助西班牙佛朗哥叛军时大显身手,得到希特勒的青睐,各型共计生产约5000架,除德国外,意大利、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国也曾使用,是人类航空史上俯冲轰炸的经典机型。
ju-87长约11米,高约4米,翼展约14米。其机翼中后段像海鸥翅膀一样微微上扬,是该机最明显的标志。ju-87采用双人机组,前座驾驶员控制机翼两侧的2挺机枪,后座一名无线电员控制另1挺机枪。机腹中心线可悬挂1枚500千克重型炸弹或2枚250千克炸弹,两侧翼下各挂一枚110千克炸弹或2枚50千克炸弹。机身下方的投弹架专为俯冲而设计:正常飞行时,炸弹由两根支柱平直地固定好;俯冲投弹时,炸弹自身重力将炸弹架下转90度,炸弹越过桨叶旋转面投出。
ju-87机体为简单而坚固的全金属结构,后期的ju-87d还在关键部位加装了厚重的装甲,使得飞机在俯冲时可以承受机枪和小口径火炮的打击。机身前翼梁下装有一堆俯冲减速板,可以80度的大角度向下急剧俯冲,时速高达600千米。其自动控制系统能够在不同角度俯冲时提供瞄准参考,赋予该机较高的安全性和轰炸精度,误差达到25米以内,而且俯冲制动器会在释放炸弹后自动启动,从俯冲状态中恢复并攀升。
然而,在整个战争期间,德国都偏重俯冲轰炸机等战术轰炸机而忽视战略轰炸机的发展。当德国随着战事的发展而丧失制空权以后,ju-87的威力逐渐减退直至丧失,不得不改为运输机使用,直至1945年德国战败后停产。
西线突击前锋
1941年,希特勒发起了进攻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揭开大幕的仍旧是其惯于使用的突袭。6月22日凌晨,德国空军动用了4个航空队的1300余架飞机,对距离苏联西部边境20~70千米地域内66个苏联机场发起进攻。其中,290架ju-87俯冲轰炸机担任攻击前锋,510架水平轰炸机突袭后方机场,500架战斗机进行低空攻击,另有120架远程轰炸机提供支援。 ↑返回顶部↑
前面讲到,人们发明飞机以后,军事人员首先发现飞机可以方便地侦察敌情,随后开始使用武器担任进攻角色。体型稍大的飞机可以携带炸弹,而体型稍小的飞机则装上机枪,也就是对地攻击机,又叫强击机。
一战期间的攻击机
一战期间,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家都成立了专门的飞行队,使用飞机上的机枪扫射空中飞行的战机或地面人员、车辆等,但此时飞机上的机枪较为简单原始,更多的情况下,震慑作用高于打击效果。
1916年6月24日,英法联军为了进攻索姆河的德军阵地,先用大炮狂轰滥炸了7天7夜,150余万发炮弹倾如雨下,希望能将德军一举荡平。没想到狡猾的德军全部躲在地下掩体内,当英法联军信心满满地进入阵地后,突然遭到洞口机枪疯狂扫射,一日之内损失数万兵力。经过此次战役,各国都愈加发现对地攻击的重要性,开始研制专门打击敌方战壕、指挥所、阵地等重要军事目标的机型,攻击机应运而生。
1917年11月20日,英国和德国在康布雷激战。德军正在全力试图击退英国的坦克和步兵时,头顶上英军的飞机突然呼啸而来,密集而强大的炮火从天而降。遭到天地两头夹击的德军瞬时一溃千里,英国仅用一天就结束了战斗。这种空中机枪就是英国德哈维兰公司研制出的dh.4攻击机。该机装有1~2挺维克式固定机枪和1~2挺刘易斯式活动机枪,载弹量超过200千克。dh.4速度较快,能有效躲避敌方射击,取得了较好的战场生存率,但却将攻击机引入一个“用速度代替装甲”的误区,使二战中沿此思路发展的攻击机均损失惨重。
在康布雷吃了大亏的德国人匆忙效仿,将机枪装到cl-3飞机腹部,从11月30日到12月6日,成功压制了英军地面部队,收复了大部分失地。尝到甜头的德军对攻击机愈发重视,于1918年推出了“容克”攻击机,该机机腹装有2~3挺机枪,可携带集束手榴弹和手抛轻型炸弹,机身全部为铝材制造,飞行员座舱周围配有5毫米厚的钢板,防止地面火力击中飞行员。此后,“容克”攻击机经常在距地面几十米的低空向敌方阵地投射大量炸弹,取得了较好的战场效果,被誉为世界上最早、设计较为成功的强击机。
攻击机的特点
由此可见,攻击机与歼击机/战斗机、轰炸机都是进攻性战机,但有着明显不同的任务分工。歼击机的主要任务是空对空作战,也就是飞机打飞机;轰炸机的主要任务是对地轰炸,也就是向地面大面积投弹;而攻击机的主要任务是空对地作战,也就是飞机攻击地面或海上目标,又被称为对地攻击机或近距离支援飞机,也可理解为“空中机枪”或“空中火炮”。
攻击机的主要任务有两个:一是以低空或超低空飞行突破敌方防线,对敌后方指挥机构、交通枢纽等目标实施轰炸和扫射,削弱敌军前线部队的作战能力,在军事上称为“遮断”或“间接支援”;二是在战场上空,轰炸和扫射敌方的地面部队、火力点以及坦克、装甲车等活动目标,通过近距离支援直接配合地面作战。总而言之,攻击机是地面部队的好帮手。
因此,攻击机并不一定具备歼击机的高空、高速、高机动性,或是轰炸机的巨大载弹量,但需要拥有良好的超低空稳定性和较大的载弹量,可在靠近前线的简易机场上起降,做到“呼之即来,打完即去”。同时,攻击机要有较强的生存能力,不仅能有效突破地面防空,还能承受一定强度的地面炮火,因而座舱、油箱等要害部位多加备防弹装甲。总之,低空飞行和装甲保护是攻击机的两大护身符,这也与歼击机的高空高速截然不同。
随着机载武器的日益发展,攻击机已经越来越少使用射程短、火力弱、命中率低的原始机枪了,取而代之的是威力更大的航炮、炸弹、反坦克集束炸弹、火箭弹、导弹等,并配有红外观测仪等先进的瞄准设备和火力控制系统,可以全天候高质量执行攻击任务。
攻击机发展
二战期间,对地攻击机是一个重要的独立机种。此时,轰炸精准度仍是一个较难解决的问题,即使美国b-17上高度机密的诺顿轰炸仪也较为原始,连b-17使用人员自己也偏爱携带更多的小型炸弹而非少量的大型炸弹。究其原因,一是诺顿轰炸仪仍无法对小型坚固目标实施高精度轰炸,二是满载编队飞行的重型轰炸机在计算飞行轨迹时非常容易受到打击,造成较高的战损率。因此,体积更小、速度更高的对地攻击机携带小型炸弹实施近距离突击成为了更好的选择。而且二战初期地面防空力量并不完善,所以在这段时间里,俯冲轰炸机等对地攻击专用机型大放异彩。
二战结束后,导航和轰炸精度问题逐渐得以解决,但对地攻击机在研制和部署起来较为容易,各个国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也做出了不同选择,尤其是一些小国更倾向于小型攻击机。接下来,地面防空体系的不断完善使对地攻击机进入敌方阵地上空的难度越来越大,而日益完善的精确制导导弹逐渐代替了攻击机纵深遮断的功能,几乎宣告了重武器近距离支援任务的结束。
随着战机性能的提升、防空系统的发展和战争面貌的变化,攻击机与轰炸机、战斗机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很多重型歼击机和轻型轰炸机都具备了优良的对地攻击能力。此外,高科技战争中近距离火力对抗也越来越少,对地攻击机作为一个独立机种正走向消亡,对地攻击更多地是由歼击机兼任,攻击机大部分情况下指的都是航母舰载攻击机。
与强击机和对地攻击机相比,舰载攻击机是我们今天更为熟知的一个词汇。由于海上舰队的攻击能力非常有限,可以从航母上起降的攻击机便成为其进攻力量的延伸,是攻击地面或海上目标的有力武器。而舰载攻击机也具备一定的空战能力,在航母受到空中威胁时实施空中防卫。当代著名的攻击机多为航母舰载机。
3.2 ju-87:闪击战中的空中炮兵
在二战初期,德军发起了数次经典“闪击战”,其中最为人熟知的景象莫过于地面蜂拥前行的坦克装甲集群和天上遮天蔽日的俯冲轰炸机群。这里的主角之一就是德国的主力俯冲轰炸机ju-87,绰号“斯图卡”。ju-87机头冷却进气口装有一个称为“耶利哥喇叭”的发声装置,在俯冲时利用强大的风力发出类似空袭警报的凄厉尖啸,炸弹还没有落下,地面上已经一片恐慌。
俯冲轰炸开创者
1939年9月1日凌晨4时30分左右,三架德国飞机悄悄起飞,从南面迂回到波兰上空。此时的大地一片沉静,机群以离地10米的高度进行超低空飞行,几乎擦着树梢来到迪尔沙铁桥左侧。突然,飞机迅速拉起,留下的炸弹在地面引发出巨大的火球。二战的首次俯冲轰炸攻击就此开始。在几个小时内,德国所有能用于作战的俯冲轰炸机和水平轰炸机接踵而至,雨点儿一般的炸弹投向波兰的军事目标,机场、指挥机构和中心被一举破坏,有效协助了地面作战。不久,波兰被迫投降。
不仅是波兰战役,在整个二战期间,德国都是俯冲轰炸机的主要使用者。顾名思义,俯冲轰炸机以高速俯冲的方式接近敌方目标,一般与地面角度超过45度,然后在近距离上拉起飞机并同时投弹。与常规飞行中投弹的水平轰炸相比,俯冲轰炸投弹高度低,无须安装复杂的瞄准系统或雷达也能达到较高的命中率。但为了实现俯冲轰炸这一战术,飞机不得不减小机体,载弹量和航程都有所牺牲,而且在低空容易受到地面防空火力的攻击,因此多用于攻击重要的小面积军事目标或移动目标。
波兰一战使德军对以空军做前锋、装甲兵快速推进的“闪电战”大有心得。其中,ju-87的另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为装甲部队提供近距离火力支援。德军坦克进攻受挫时,ju-87便应声而到,以准确俯冲轰炸的方式迅速扫清敌方防御。这种“空中火炮”也是二战期间德军装甲部队在“闪击战”中快速推进的重要基础。
为俯冲轰炸而生
ju-87于1934年由容克公司研制,1936~1939年在援助西班牙佛朗哥叛军时大显身手,得到希特勒的青睐,各型共计生产约5000架,除德国外,意大利、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国也曾使用,是人类航空史上俯冲轰炸的经典机型。
ju-87长约11米,高约4米,翼展约14米。其机翼中后段像海鸥翅膀一样微微上扬,是该机最明显的标志。ju-87采用双人机组,前座驾驶员控制机翼两侧的2挺机枪,后座一名无线电员控制另1挺机枪。机腹中心线可悬挂1枚500千克重型炸弹或2枚250千克炸弹,两侧翼下各挂一枚110千克炸弹或2枚50千克炸弹。机身下方的投弹架专为俯冲而设计:正常飞行时,炸弹由两根支柱平直地固定好;俯冲投弹时,炸弹自身重力将炸弹架下转90度,炸弹越过桨叶旋转面投出。
ju-87机体为简单而坚固的全金属结构,后期的ju-87d还在关键部位加装了厚重的装甲,使得飞机在俯冲时可以承受机枪和小口径火炮的打击。机身前翼梁下装有一堆俯冲减速板,可以80度的大角度向下急剧俯冲,时速高达600千米。其自动控制系统能够在不同角度俯冲时提供瞄准参考,赋予该机较高的安全性和轰炸精度,误差达到25米以内,而且俯冲制动器会在释放炸弹后自动启动,从俯冲状态中恢复并攀升。
然而,在整个战争期间,德国都偏重俯冲轰炸机等战术轰炸机而忽视战略轰炸机的发展。当德国随着战事的发展而丧失制空权以后,ju-87的威力逐渐减退直至丧失,不得不改为运输机使用,直至1945年德国战败后停产。
西线突击前锋
1941年,希特勒发起了进攻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揭开大幕的仍旧是其惯于使用的突袭。6月22日凌晨,德国空军动用了4个航空队的1300余架飞机,对距离苏联西部边境20~70千米地域内66个苏联机场发起进攻。其中,290架ju-87俯冲轰炸机担任攻击前锋,510架水平轰炸机突袭后方机场,500架战斗机进行低空攻击,另有120架远程轰炸机提供支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