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攻击机(2 / 7)
在夜幕的掩护下,ju-87飞行员们戴着氧气面罩爬上到4000米的高空,悄悄进入苏联境内,于3时15分左右相继俯冲而下。每架飞机投放了360枚2千克重的sd-2球形炸弹后退出战场。sd-2又被称为“恶魔之卵”,可触地爆炸或利用引信控制在接近地面数米时爆炸,撒布50个大碎片和250个小碎片,杀伤半径达12米。密密麻麻的sd-2如同铺天盖地的油桶扑向毫无戒备的苏军机场,成百上千架排列整齐的苏军飞机瞬时在大火中变成残骸。据苏联文件记载,在截至6月22日中午的突袭中,苏军损失飞机1200架,其中超过800架在地面被毁。而根据德方对被占领机场中苏机残骸的统计,苏联损失的飞机数量则超过2000架。
毫无疑义,此次突袭使苏联陷入了十分被动的局面,在短时间内根本无法恢复元气。而ju-87的战绩却不止于此。在地面作战中,ju-87为德国装甲部队提供了有效支援,德国坦克长驱直入,很快攻到了莫斯科城下,夺得了西线战场上的初期战果。在接下来的苏德坦克大战里,双方都绞尽脑汁对付敌方的“钢铁猛兽”。为此,德军专门研制了ju-87g反坦克俯冲轰炸机,装有2门37毫米机关炮,以及初速达到850米/秒的碳化钨穿甲弹,成为苏联坦克的克星。由于苏式坦克缺乏有力的空中支援,经常成为ju-87g的活靶子。德军的汉斯乌里希鲁德尔上校驾驶ju-87g,一人就击毁了519辆苏式坦克、150个炮兵阵地、近1000辆其他车辆、70艘舰艇等。
ju-87的身影活跃在德国出现的几乎所有战场,包括丹麦、挪威、法国、荷兰、比利时、北非、地中海等。然而,ju-87并非所向披靡,它的机动性差、速度慢都成为其致命弱点,在地面防空火力较强时很容易被击中,而在缺乏歼击机护航的情况下更是束手待毙。例如,在1940年夏天轰炸英国本土的不列颠战役中,德国歼击机由于航程不足而难以完成伴随任务,导致ju-87被英国战斗机屠宰,被迫退出战斗。
3.3 “黑色死神”伊尔-2
前文讲到,地面蜂拥前行的坦克装甲集群是德军“闪电战”中的经典景象之一,令苏联人在交战初期尝尽了苦头。然而不久,这种地面攻击力就大打折扣,因为苏联推出了一款几乎完全针对德军坦克量身订制的攻击机,也就是大名鼎鼎的伊尔-2。
辗转问世
伊尔-2的成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该机的研制要追溯到1938年,苏联航空工业总局局长伊留申为了提升前线战术飞机的生存能力,提出设计一种带装甲对地攻击机。此时,这种“重装甲机体”的“空中坦克”思路还是一种新思想,但伊留申马上付诸实施,并辞去了局长职务,致力于新机研发,终于在1939年10月2日完成了原型机试飞。
与众多新生事物一样,伊尔-2的首个原型机也存在着诸多不成熟之处,例如装甲带来的机体负荷与机动性产生了较大矛盾,因此,原型机航程较短,看起来颇为笨重,单发的配置也显得力不从心。然而,苏联空军并没有及时认识到伊尔-2的潜质,先是固执的军方喜欢单座配置而反对伊留申的双座设计,斯大林更是完全没有理会这种单发前线攻击机的思路,竟提出将其改为高空远程轰炸机。伊留申不得不按照领袖的思路进行修改。结果可想而知,以失败告终,而且使伊尔-2的脚步几乎停滞了2年。
时间转眼到了1941年,苏德之间的气氛越来越紧张,迫使苏联不惜一切代价增加防御能力。相对成熟一些的伊尔-2前线攻击机又被提上日程,但伊留申不得不按照空军要求取消了后座机枪手。伊尔-2于1941年5月开始进行批量生产并装备部队,这也是世界上第一种重装甲对地攻击机。
坦克杀手
伊尔-2长11.7米,高3.0米,翼展14.6米,最大时速400千米,载重约6吨,配有3挺机枪、2门航炮和4枚火箭弹,弹舱和翼下可挂载400~600千克炸弹。飞机座舱配有55毫米厚的防弹玻璃,机身装甲厚度6~12毫米不等,可承受13毫米机枪的打击。装甲不仅有效保护了飞机,也是承力结构的一部分,使飞机变得更加坚固。机身外部涂装了迷彩,在低空作战时具有较好的伪装效果。
1941年6月27日,德军以强大的装甲部队组成了钳形攻击态势,将大量苏军合围在明斯克地区,苏军派出3架伊尔-2攻击波布鲁斯科地区的德方地面目标,德国的me-109歼击机奉命拦截。这是德国飞行员第一次见到伊尔-2,他们吃惊地发现,这架新机不仅能弹回me-109射出的子弹,而且在尾翼被打掉后仍能飞行,最终眼睁睁地看着这架满是弹痕的苏联战机飞了回去。
此时的德国人还是幸运的,因为苏联飞行员还没有得到良好的训练和适应。到了半年以后的冬天,一架伊尔-2就能在300~1000米远的距离攻击两辆德军坦克,以至于德国坦克看到这种飞机就匆忙逃窜,反倒进一步将自己暴露出来。尤其是德国坦克部队往往突击速度过快,后方战斗机难以实施有效保护,伊尔-2便高速突入,打了就跑,给德国造成了重大损失。苏联多位飞行员都创下了摧毁60架敌方坦克的惊人战绩。在战场上,伊尔-2经常和坦克和步兵一起冲锋,完全无需战斗机的掩护,苏军称其为“坦克杀手”。在巷战中,伊尔-2也成为步兵和各种工事的噩梦,经常从云中呼啸而出,在建筑之间落下枪林弹雨。
德军经常抱怨根本无法打穿伊尔-2的装甲,感觉苏联的飞行员根本就是坐在浴盆里打仗,干脆称其为“装甲澡盆”。“黑色死神”也是被德军所赐。
绞尽脑汁的德国人
伊尔-2以其强大的火力和坚固的装甲成为二战期间苏联所使用的主要强击机,被广泛用于低空火力支援地面部队。为了对付伊尔-2,德国人可谓绞尽脑汁。
德国人先是集中轰炸生产伊尔-2的沃罗涅日飞机厂,迫使该厂在生产了1100余架伊尔-2后,于1941年末被迫向东转移至古比雪夫飞机厂,一度产量低迷。斯大林心急如焚,评论道“红军需要伊尔-2就像需要面包和空气一样”。于是,古比雪夫飞机厂等数个飞机制造厂完全以生产伊尔-2为核心,到了1942年1月,就将日产量恢复到10架以上,而1942年夏天,日产量则超过40架,数以万计的伊尔-2开始从古比雪夫飞出。
不久,德国人又发现单座伊尔-2后部防护性差的弱点,便集中训练歼击机从后方接近攻击,在10~15米位置处直接射杀飞行员。一时间,伊尔-2战损率攀升。斯大林不得不重新回到伊留申最初的双座设计,后方增加了射击员座舱,并换装了动力更强的发动机和火力更猛的航炮。即使如此,后座机枪手平均参加7次战斗后便阵亡,危险程度远远高于飞行员,苏联甚至从监狱囚犯中招募伊尔-2后座机枪手。
后来,德军发现一架伊尔-2只能携带4枚100千克左右的炸弹,于是决定使用大规模坦克群的数量优势对付伊尔-2的袭击。1943年夏,德军调集了苏德战场上70%的坦克师以及大量“虎”式坦克、“豹”式坦克、“象”式反坦克自行火炮等新型装甲车辆发动攻势。殊不知,苏联已经秘密地研制了一种1.5千克重的超小型反坦克聚能炸弹,落到战车上之后会黏在上面,对着车辆定向爆炸。每架伊尔-2可携带320颗,专门对付大规模坦克进攻。到了1943年5月,苏联已经制造了80万颗这种炸弹,只是一直被雪藏起来而已。在夏天的库尔斯克会战中,伊尔-2面对滚滚而来的德国坦克群,将无数聚能炸弹倾泻到德军头上,定向爆炸烧穿了装甲,诸多新式坦克顷刻间都变成了废铁。仅在7月7日,苏军就用2小时摧毁了敌军270多辆坦克。
德国的最后一招就是制造自己的“空中坦克”,还成立了专门机构研究伊尔-2并进行仿制。然而,德国根本无法将火力、速度、装甲、机动性等完美地结合起来,伊尔-2的法宝重装甲反倒成为德国飞机的“沙袋”,令飞机重量飙升而机动性大降,完全没有战场竞争力。德国版伊尔-2始终未能问世。
伊尔-2被认为是二战期间最优秀的对地攻击机,在二战期间产量超过3.6万架,是人类历史上产量最大的有人驾驶军用飞机,堪称“二战精英”,1万余架在战场上折损。到了战争末期,由伊尔-2改良的伊尔-10开始列装,伊尔-2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3.4 99舰爆与97舰攻:珍珠港偷袭者
在二战历史中,偷袭珍珠港要算是最为人熟知的事件了,它既因将美国卷入二战而成为战争的重要分水岭,也因其复杂的战略目的和战术方法而为后人留下无尽的经验、教训和遐想。这次改写历史的轰炸主角便是日本99式舰载俯冲轰炸机(简称99舰爆)和97式海军舰载鱼雷/水平轰炸机(简称97舰攻),两者都是日本海军享有盛名的主力轰炸机。
先进的舰载攻击机
日本由于地理条件、战略思想的诸多原因,对海军发展异常重视,其二战期间的舰载机型多表现出不输于陆基飞机的超群性能。
99舰爆,盟军代号瓦尔,由日本爱知航空机会社在德国亨克尔公司的帮助下,以he-70轻型轰炸机为基础改进而来,1939年被日本海军正式列为航母的主力舰载俯冲轰炸机,各型产量约1500架。
99舰爆长10.2米,高3.8米,宽14.4米,配有一挺可旋转机枪和一对固定机枪,机身下可以悬挂250千克炸弹,两翼可以各挂60千克炸弹,火力强大。该机采用先进的应力铝蒙皮、固定起落架和减阻整流罩,机翼上装有俯冲减速板,因此具有较好的俯冲稳定性,可从4000米高空以70度~90度大角度向下俯冲,将垂直俯冲速度控制在444千米/小时以内,至450米高度后投弹拉起,投弹命中率超过80%,综合性能在当时的轰炸机中堪称一流。
97舰攻,盟军称为凯特,由三菱重工和中岛飞机公司两个厂家生产。由于在竞标过程中两者不相上下,因此,日本军方于1937年决定同时采用,由实战检验性能。但中岛公司最终占了上风,旗下97舰攻各型共生产了1300余架。
97舰攻长10.3米,高4.8米,翼展15.5米,可挂载鱼雷、穿甲弹、炸弹等,最大载弹量约1吨,既可在3000~4000米的高空担任水平轰炸任务,也可在100米高度向1000~1500米的目标投放鱼雷,被认为是非常成功和实用的第一代舰载攻击机。该机吸纳了欧美先进的飞机制造技术,是日本率先采用可收放式起落架、可折叠机翼、封闭座舱等元素的军用飞机,堪称日本军机现代化的代表。
扬名珍珠港 ↑返回顶部↑
毫无疑义,此次突袭使苏联陷入了十分被动的局面,在短时间内根本无法恢复元气。而ju-87的战绩却不止于此。在地面作战中,ju-87为德国装甲部队提供了有效支援,德国坦克长驱直入,很快攻到了莫斯科城下,夺得了西线战场上的初期战果。在接下来的苏德坦克大战里,双方都绞尽脑汁对付敌方的“钢铁猛兽”。为此,德军专门研制了ju-87g反坦克俯冲轰炸机,装有2门37毫米机关炮,以及初速达到850米/秒的碳化钨穿甲弹,成为苏联坦克的克星。由于苏式坦克缺乏有力的空中支援,经常成为ju-87g的活靶子。德军的汉斯乌里希鲁德尔上校驾驶ju-87g,一人就击毁了519辆苏式坦克、150个炮兵阵地、近1000辆其他车辆、70艘舰艇等。
ju-87的身影活跃在德国出现的几乎所有战场,包括丹麦、挪威、法国、荷兰、比利时、北非、地中海等。然而,ju-87并非所向披靡,它的机动性差、速度慢都成为其致命弱点,在地面防空火力较强时很容易被击中,而在缺乏歼击机护航的情况下更是束手待毙。例如,在1940年夏天轰炸英国本土的不列颠战役中,德国歼击机由于航程不足而难以完成伴随任务,导致ju-87被英国战斗机屠宰,被迫退出战斗。
3.3 “黑色死神”伊尔-2
前文讲到,地面蜂拥前行的坦克装甲集群是德军“闪电战”中的经典景象之一,令苏联人在交战初期尝尽了苦头。然而不久,这种地面攻击力就大打折扣,因为苏联推出了一款几乎完全针对德军坦克量身订制的攻击机,也就是大名鼎鼎的伊尔-2。
辗转问世
伊尔-2的成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该机的研制要追溯到1938年,苏联航空工业总局局长伊留申为了提升前线战术飞机的生存能力,提出设计一种带装甲对地攻击机。此时,这种“重装甲机体”的“空中坦克”思路还是一种新思想,但伊留申马上付诸实施,并辞去了局长职务,致力于新机研发,终于在1939年10月2日完成了原型机试飞。
与众多新生事物一样,伊尔-2的首个原型机也存在着诸多不成熟之处,例如装甲带来的机体负荷与机动性产生了较大矛盾,因此,原型机航程较短,看起来颇为笨重,单发的配置也显得力不从心。然而,苏联空军并没有及时认识到伊尔-2的潜质,先是固执的军方喜欢单座配置而反对伊留申的双座设计,斯大林更是完全没有理会这种单发前线攻击机的思路,竟提出将其改为高空远程轰炸机。伊留申不得不按照领袖的思路进行修改。结果可想而知,以失败告终,而且使伊尔-2的脚步几乎停滞了2年。
时间转眼到了1941年,苏德之间的气氛越来越紧张,迫使苏联不惜一切代价增加防御能力。相对成熟一些的伊尔-2前线攻击机又被提上日程,但伊留申不得不按照空军要求取消了后座机枪手。伊尔-2于1941年5月开始进行批量生产并装备部队,这也是世界上第一种重装甲对地攻击机。
坦克杀手
伊尔-2长11.7米,高3.0米,翼展14.6米,最大时速400千米,载重约6吨,配有3挺机枪、2门航炮和4枚火箭弹,弹舱和翼下可挂载400~600千克炸弹。飞机座舱配有55毫米厚的防弹玻璃,机身装甲厚度6~12毫米不等,可承受13毫米机枪的打击。装甲不仅有效保护了飞机,也是承力结构的一部分,使飞机变得更加坚固。机身外部涂装了迷彩,在低空作战时具有较好的伪装效果。
1941年6月27日,德军以强大的装甲部队组成了钳形攻击态势,将大量苏军合围在明斯克地区,苏军派出3架伊尔-2攻击波布鲁斯科地区的德方地面目标,德国的me-109歼击机奉命拦截。这是德国飞行员第一次见到伊尔-2,他们吃惊地发现,这架新机不仅能弹回me-109射出的子弹,而且在尾翼被打掉后仍能飞行,最终眼睁睁地看着这架满是弹痕的苏联战机飞了回去。
此时的德国人还是幸运的,因为苏联飞行员还没有得到良好的训练和适应。到了半年以后的冬天,一架伊尔-2就能在300~1000米远的距离攻击两辆德军坦克,以至于德国坦克看到这种飞机就匆忙逃窜,反倒进一步将自己暴露出来。尤其是德国坦克部队往往突击速度过快,后方战斗机难以实施有效保护,伊尔-2便高速突入,打了就跑,给德国造成了重大损失。苏联多位飞行员都创下了摧毁60架敌方坦克的惊人战绩。在战场上,伊尔-2经常和坦克和步兵一起冲锋,完全无需战斗机的掩护,苏军称其为“坦克杀手”。在巷战中,伊尔-2也成为步兵和各种工事的噩梦,经常从云中呼啸而出,在建筑之间落下枪林弹雨。
德军经常抱怨根本无法打穿伊尔-2的装甲,感觉苏联的飞行员根本就是坐在浴盆里打仗,干脆称其为“装甲澡盆”。“黑色死神”也是被德军所赐。
绞尽脑汁的德国人
伊尔-2以其强大的火力和坚固的装甲成为二战期间苏联所使用的主要强击机,被广泛用于低空火力支援地面部队。为了对付伊尔-2,德国人可谓绞尽脑汁。
德国人先是集中轰炸生产伊尔-2的沃罗涅日飞机厂,迫使该厂在生产了1100余架伊尔-2后,于1941年末被迫向东转移至古比雪夫飞机厂,一度产量低迷。斯大林心急如焚,评论道“红军需要伊尔-2就像需要面包和空气一样”。于是,古比雪夫飞机厂等数个飞机制造厂完全以生产伊尔-2为核心,到了1942年1月,就将日产量恢复到10架以上,而1942年夏天,日产量则超过40架,数以万计的伊尔-2开始从古比雪夫飞出。
不久,德国人又发现单座伊尔-2后部防护性差的弱点,便集中训练歼击机从后方接近攻击,在10~15米位置处直接射杀飞行员。一时间,伊尔-2战损率攀升。斯大林不得不重新回到伊留申最初的双座设计,后方增加了射击员座舱,并换装了动力更强的发动机和火力更猛的航炮。即使如此,后座机枪手平均参加7次战斗后便阵亡,危险程度远远高于飞行员,苏联甚至从监狱囚犯中招募伊尔-2后座机枪手。
后来,德军发现一架伊尔-2只能携带4枚100千克左右的炸弹,于是决定使用大规模坦克群的数量优势对付伊尔-2的袭击。1943年夏,德军调集了苏德战场上70%的坦克师以及大量“虎”式坦克、“豹”式坦克、“象”式反坦克自行火炮等新型装甲车辆发动攻势。殊不知,苏联已经秘密地研制了一种1.5千克重的超小型反坦克聚能炸弹,落到战车上之后会黏在上面,对着车辆定向爆炸。每架伊尔-2可携带320颗,专门对付大规模坦克进攻。到了1943年5月,苏联已经制造了80万颗这种炸弹,只是一直被雪藏起来而已。在夏天的库尔斯克会战中,伊尔-2面对滚滚而来的德国坦克群,将无数聚能炸弹倾泻到德军头上,定向爆炸烧穿了装甲,诸多新式坦克顷刻间都变成了废铁。仅在7月7日,苏军就用2小时摧毁了敌军270多辆坦克。
德国的最后一招就是制造自己的“空中坦克”,还成立了专门机构研究伊尔-2并进行仿制。然而,德国根本无法将火力、速度、装甲、机动性等完美地结合起来,伊尔-2的法宝重装甲反倒成为德国飞机的“沙袋”,令飞机重量飙升而机动性大降,完全没有战场竞争力。德国版伊尔-2始终未能问世。
伊尔-2被认为是二战期间最优秀的对地攻击机,在二战期间产量超过3.6万架,是人类历史上产量最大的有人驾驶军用飞机,堪称“二战精英”,1万余架在战场上折损。到了战争末期,由伊尔-2改良的伊尔-10开始列装,伊尔-2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3.4 99舰爆与97舰攻:珍珠港偷袭者
在二战历史中,偷袭珍珠港要算是最为人熟知的事件了,它既因将美国卷入二战而成为战争的重要分水岭,也因其复杂的战略目的和战术方法而为后人留下无尽的经验、教训和遐想。这次改写历史的轰炸主角便是日本99式舰载俯冲轰炸机(简称99舰爆)和97式海军舰载鱼雷/水平轰炸机(简称97舰攻),两者都是日本海军享有盛名的主力轰炸机。
先进的舰载攻击机
日本由于地理条件、战略思想的诸多原因,对海军发展异常重视,其二战期间的舰载机型多表现出不输于陆基飞机的超群性能。
99舰爆,盟军代号瓦尔,由日本爱知航空机会社在德国亨克尔公司的帮助下,以he-70轻型轰炸机为基础改进而来,1939年被日本海军正式列为航母的主力舰载俯冲轰炸机,各型产量约1500架。
99舰爆长10.2米,高3.8米,宽14.4米,配有一挺可旋转机枪和一对固定机枪,机身下可以悬挂250千克炸弹,两翼可以各挂60千克炸弹,火力强大。该机采用先进的应力铝蒙皮、固定起落架和减阻整流罩,机翼上装有俯冲减速板,因此具有较好的俯冲稳定性,可从4000米高空以70度~90度大角度向下俯冲,将垂直俯冲速度控制在444千米/小时以内,至450米高度后投弹拉起,投弹命中率超过80%,综合性能在当时的轰炸机中堪称一流。
97舰攻,盟军称为凯特,由三菱重工和中岛飞机公司两个厂家生产。由于在竞标过程中两者不相上下,因此,日本军方于1937年决定同时采用,由实战检验性能。但中岛公司最终占了上风,旗下97舰攻各型共生产了1300余架。
97舰攻长10.3米,高4.8米,翼展15.5米,可挂载鱼雷、穿甲弹、炸弹等,最大载弹量约1吨,既可在3000~4000米的高空担任水平轰炸任务,也可在100米高度向1000~1500米的目标投放鱼雷,被认为是非常成功和实用的第一代舰载攻击机。该机吸纳了欧美先进的飞机制造技术,是日本率先采用可收放式起落架、可折叠机翼、封闭座舱等元素的军用飞机,堪称日本军机现代化的代表。
扬名珍珠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