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节(2 / 4)
于玉莹自是满心感激的听答着,早前她要下乡支农的事儿就在信里跟闷子提了提。闷子怕给她添不必要的麻烦,就没跟周家人提前知会。只是在信中跟她说,他的三堂妹别看年纪小,却是个本事人,让她和周燕好好相处。
现在看来,这个比她小不了几岁的姑娘的确热情,这一番话指点,可解决了她好多麻烦呢。
第二天一大早,吃过早饭,李保全到八户人家接知青,亲自领着他们下地干活去了。
怕这些城里人没干过农活儿不能吃苦,他今天给这八个知青安排的活儿都挺轻省。也就是除除草、浇浇水,勾勾土垦,跟春耕秋收比起来,简直太轻松。
现在秋收已过,农活基本上已经干得差不多,余下的就是伺候麦苗而已,全队社员每天做做杂活儿就能领工分,这对他们来说就是农闲,甭提多舒坦了。
显然,知青们不是那么认为的。他们久居在城市里,除了读书就是读书,平常在家里刷锅洗碗都少见,更别提下地农活儿。
手里拿着锄头不知道咋用,生怕用力大了会掘着自己的双脚,小心翼翼的握着锄柄一点一点的勾着土。要么就拿着镰刀把自己的手割的鲜血淋漓,要么扯草扯的乱七八糟,根部根本没扯干净。
直看得李保全老脸直抽抽,扭头手把手的教了他们几遍怎样做活儿,他们还是如此。李保全气的没法了,直把他们都丢给寄住的八户人家,让他们教。并给知青们讲明,他们一天做不好活儿,就甭想吃饱饭!大队可不养啥都不干,光吃闲饭的人。
知青们又是一阵绝望,在他们自己看来,他们已经很努力的干活儿,怎么这个大队长还嫌他们做得不够好,动不动就拿饭说事儿。
虽说他们是最晚一批下来的知青,现在已经十月份了,天气不热。可地里都是无遮无拦的,才小半天工夫,他们就吃不消了。大队长居然还说他们偷懒,今天只记半天他们半天的工分。
而一问寄住人家,工分是怎么算的,心里又是一阵绝望,辛辛苦苦每天干活儿,赚的工分也就刚够填饱肚子,甚至就这样还得老天爷赏脸。要是再遇上灾害,他们就得跟饥/荒年一样,吃野菜,啃树皮。那还有什么活路啊!
这跟他们响应国家的号召,去农村这个广大天地里干出一番大事业来,努力带领广大农民早日过上好日子的意见提倡完全不相符啊!他们不是来做苦力,不是来当乡下人的啊!这跟之前想的完全不一样!
深觉被骗的知青们,肠子都悔青了,想回家,可惜回不去。有几个知青还当场抱怨起来,说啥乡下的饭粗拉嗓子,泥墙稻草屋子漏风,木板床硬的睡下去全身骨头都疼,一夜都没睡好等等……
此时,还不到全国强制性要求知青下乡的年头,现在的知青全部都是主动要求下乡支农的先进知识青年。他们想法多半都是从旁站着,协助发展,根本就没想过下乡要干农活粗活。
这会儿瞅着地里一帮泥腿子灰头土脸,一身汗泥的乡下人站在旁边看他们笑话,还有人高声喊:“就你们这样,还给国家添砖搞建设,根本就是来添乱的吧?干不了活儿就滚回你们城里去当小白脸儿吧!别呆在这里丢人现眼!”
这话说得知青们一肚子气,想他们放弃城里安逸的生活下乡来,还不是为了报效国家。谁知道这个报效方式居然是在乡下种地干粗活儿,他们一时半会儿接受不了也是情理之中。
眼下居然被一帮泥腿子鄙视,知青们甭管是真生气还是心里不愿意,这会儿同一的下定决心要把活儿干好,让这帮泥腿子看看,他们也不是吃不得苦的!
不过话是这么说,要做好农活儿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这些知青从最初满手是泡,累得浑身骨头都快散了,每天只算半天工分吃个半饱,到终于独挡一面,做得活儿与队里社员没什么差别,花了整整五个多月的时间!
时间一下来到1964年的三月,草长莺飞,绵绵细雨润得田野一派生机盎然。
这日,连着下了几日的绵绵细雨,天总算放晴了。雾气笼罩的山坳,隐隐有稀薄的阳光撒下片金黄,衬得错落有致的村落也蒙上了淡淡的金光。
眼瞅着大队的活计都忙的差不多了,老周头一大早就喊上一家人去打理自家的自留地。
因为政策的缘故,每家每户分到的自留地都少得可怜,就算周家人口多,那分到的地也不算多。而且七零八落的,分散在各个路边山崖,多数属于贫瘠的沙地,要种上粮食也十分难。
就拿老周家现在忙得六块地来说,全都在断崖的斜坡上,土地全是红沙石地不说,要爬上去就要从断崖旁边走,稍有不慎就有摔下山崖的威胁。
当然,他们的自留地不止这六块,村里其他稍微平坦点的地方也有。可那些自留地都东一块西一块隔的十万八千里远,不像这里连成一遍。
当初李保全分自留地的时候,也想照拂点亲家。可为了公平公正,队里所有人家的自留地分配都隔的比较远,土地质量都不好。如果土地稍微肥沃点,范围就比较小,分到手里的自留地就少了许多。反之,土地越贫瘠,分到的范围就越大。
老周头深思熟虑了一番,还是决定要这悬崖边的坡地。这地儿危险又贫瘠,队里的人都不想要,分到他的手里就变成很大一片,六块自留地加起来,足足有一亩多呢!
虽说这里的地质不好,种的庄稼又孬又小,但老周头坚信,再贫瘠的土地都能养肥,只是时间的问题而已。
这不,年初农闲之际,老周头就听从了周燕的意见。拿杂草牲畜粪便加常年不见阳光的竹林湿土一起沤肥,加上周燕时不时在粪坑里加些灵泉,再经过三次施肥之后,这片原本沙质干涸得土地,居然开始变得湿润起来,长了不少杂草。
喜得老周头一看春雨停了,便马不停蹄的叫上全家人松土种玉米。
其实周燕是不赞成种玉米的,这沙质土壤虽然用肥养过,还有灵泉灌溉,但毕竟是贫瘠土地,要养成肥土,没个三五年,是达不到那个效果的。 ↑返回顶部↑
现在看来,这个比她小不了几岁的姑娘的确热情,这一番话指点,可解决了她好多麻烦呢。
第二天一大早,吃过早饭,李保全到八户人家接知青,亲自领着他们下地干活去了。
怕这些城里人没干过农活儿不能吃苦,他今天给这八个知青安排的活儿都挺轻省。也就是除除草、浇浇水,勾勾土垦,跟春耕秋收比起来,简直太轻松。
现在秋收已过,农活基本上已经干得差不多,余下的就是伺候麦苗而已,全队社员每天做做杂活儿就能领工分,这对他们来说就是农闲,甭提多舒坦了。
显然,知青们不是那么认为的。他们久居在城市里,除了读书就是读书,平常在家里刷锅洗碗都少见,更别提下地农活儿。
手里拿着锄头不知道咋用,生怕用力大了会掘着自己的双脚,小心翼翼的握着锄柄一点一点的勾着土。要么就拿着镰刀把自己的手割的鲜血淋漓,要么扯草扯的乱七八糟,根部根本没扯干净。
直看得李保全老脸直抽抽,扭头手把手的教了他们几遍怎样做活儿,他们还是如此。李保全气的没法了,直把他们都丢给寄住的八户人家,让他们教。并给知青们讲明,他们一天做不好活儿,就甭想吃饱饭!大队可不养啥都不干,光吃闲饭的人。
知青们又是一阵绝望,在他们自己看来,他们已经很努力的干活儿,怎么这个大队长还嫌他们做得不够好,动不动就拿饭说事儿。
虽说他们是最晚一批下来的知青,现在已经十月份了,天气不热。可地里都是无遮无拦的,才小半天工夫,他们就吃不消了。大队长居然还说他们偷懒,今天只记半天他们半天的工分。
而一问寄住人家,工分是怎么算的,心里又是一阵绝望,辛辛苦苦每天干活儿,赚的工分也就刚够填饱肚子,甚至就这样还得老天爷赏脸。要是再遇上灾害,他们就得跟饥/荒年一样,吃野菜,啃树皮。那还有什么活路啊!
这跟他们响应国家的号召,去农村这个广大天地里干出一番大事业来,努力带领广大农民早日过上好日子的意见提倡完全不相符啊!他们不是来做苦力,不是来当乡下人的啊!这跟之前想的完全不一样!
深觉被骗的知青们,肠子都悔青了,想回家,可惜回不去。有几个知青还当场抱怨起来,说啥乡下的饭粗拉嗓子,泥墙稻草屋子漏风,木板床硬的睡下去全身骨头都疼,一夜都没睡好等等……
此时,还不到全国强制性要求知青下乡的年头,现在的知青全部都是主动要求下乡支农的先进知识青年。他们想法多半都是从旁站着,协助发展,根本就没想过下乡要干农活粗活。
这会儿瞅着地里一帮泥腿子灰头土脸,一身汗泥的乡下人站在旁边看他们笑话,还有人高声喊:“就你们这样,还给国家添砖搞建设,根本就是来添乱的吧?干不了活儿就滚回你们城里去当小白脸儿吧!别呆在这里丢人现眼!”
这话说得知青们一肚子气,想他们放弃城里安逸的生活下乡来,还不是为了报效国家。谁知道这个报效方式居然是在乡下种地干粗活儿,他们一时半会儿接受不了也是情理之中。
眼下居然被一帮泥腿子鄙视,知青们甭管是真生气还是心里不愿意,这会儿同一的下定决心要把活儿干好,让这帮泥腿子看看,他们也不是吃不得苦的!
不过话是这么说,要做好农活儿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这些知青从最初满手是泡,累得浑身骨头都快散了,每天只算半天工分吃个半饱,到终于独挡一面,做得活儿与队里社员没什么差别,花了整整五个多月的时间!
时间一下来到1964年的三月,草长莺飞,绵绵细雨润得田野一派生机盎然。
这日,连着下了几日的绵绵细雨,天总算放晴了。雾气笼罩的山坳,隐隐有稀薄的阳光撒下片金黄,衬得错落有致的村落也蒙上了淡淡的金光。
眼瞅着大队的活计都忙的差不多了,老周头一大早就喊上一家人去打理自家的自留地。
因为政策的缘故,每家每户分到的自留地都少得可怜,就算周家人口多,那分到的地也不算多。而且七零八落的,分散在各个路边山崖,多数属于贫瘠的沙地,要种上粮食也十分难。
就拿老周家现在忙得六块地来说,全都在断崖的斜坡上,土地全是红沙石地不说,要爬上去就要从断崖旁边走,稍有不慎就有摔下山崖的威胁。
当然,他们的自留地不止这六块,村里其他稍微平坦点的地方也有。可那些自留地都东一块西一块隔的十万八千里远,不像这里连成一遍。
当初李保全分自留地的时候,也想照拂点亲家。可为了公平公正,队里所有人家的自留地分配都隔的比较远,土地质量都不好。如果土地稍微肥沃点,范围就比较小,分到手里的自留地就少了许多。反之,土地越贫瘠,分到的范围就越大。
老周头深思熟虑了一番,还是决定要这悬崖边的坡地。这地儿危险又贫瘠,队里的人都不想要,分到他的手里就变成很大一片,六块自留地加起来,足足有一亩多呢!
虽说这里的地质不好,种的庄稼又孬又小,但老周头坚信,再贫瘠的土地都能养肥,只是时间的问题而已。
这不,年初农闲之际,老周头就听从了周燕的意见。拿杂草牲畜粪便加常年不见阳光的竹林湿土一起沤肥,加上周燕时不时在粪坑里加些灵泉,再经过三次施肥之后,这片原本沙质干涸得土地,居然开始变得湿润起来,长了不少杂草。
喜得老周头一看春雨停了,便马不停蹄的叫上全家人松土种玉米。
其实周燕是不赞成种玉米的,这沙质土壤虽然用肥养过,还有灵泉灌溉,但毕竟是贫瘠土地,要养成肥土,没个三五年,是达不到那个效果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