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嚼根饮汁(2 / 2)
看着眼前这个泥潭,外围是一圈圈浮木留下的河堤印迹,潭底是雨季冲刷沉淀的细泥。除了中间那点有水的地方,其它地方都开始被太阳烤出焦皮,表层龟裂。毕竟这处没有树木,没有发达的根系为泥土锁住一部分水分,只能光秃秃地承受炙烤。
失去淡水让人心情烦躁,小四光脚踩进去,在还未完全干透的泥面上印下脚印。她本意是踩两脚发泄情绪,意外发现这潭里的积泥质地柔软不硌脚,含沙量肯定很低。和沉谙商量准备挖一些用来制作泥陶。于是就地铺上芭蕉叶,取那些水分少些的泥,堆在叶子上脱了鞋用脚踩。一边踩一边剔除较硬的泥团,一点点把土踩粘,直到适合捏陶。
午间生火用的是前段时间就阴干的火折子,效果不错。捡一些干草做火绒,把燃棒插进里面吹。沉谙吹了十来天的火,肺活量练得不错,一顿操作下来除了气喘得急些一点缺氧的头晕眼黑反应都没有。
火堆一来烤热食物,二来把中午两人捏的四个陶罐给烘干。毕竟等它们自然阴干需要一定时间,直接用火烘大大加快进度。四个里有两个是用盘筑法捏的大陶罐,容量大概有个7、8升,罐壁较厚,要用石头斜靠着烘。相比烘干工作,烧制陶罐需要更高的温度。过去山里烧陶罐一般会建个专门的砖窑,有些老人少量烧制就会用泥巴搭个一次性薄壳窑。在小四还是江眠的时候,乡里偶尔会有人向爷爷订土翁,见过许多次他老人家使用一次性薄壳窑,印象很深。
但在这里和泥巴缺少淡水,泥潭里的泥又很珍贵。她们没有工具,光用树杈在地上挖坑效率低,只得先挖个差不多大,再从四周搬来许多石头。垒成半米多高,在坑底铺满粗柴,等陶罐烘干后依次摆放上去,再在上面和周围都铺满柴。火从上方点燃后会慢慢烧到底部,石块能保存大量的热,只要从上方不断的添柴,理论上就能把陶罐烧成。
实际上她们还算幸运,烧了整整一晚上,两个大陶罐只裂了一个,就是坏得有些惨,四分五裂那种。另外一个放到海水里泡了一会,罐口处产生一道细小的裂痕。用它装水静置一段时间,虽然裂痕清晰可见,但确实没漏。那两个小陶罐是照着缩小版的沙锅捏的,因为体量小,捏得特别细致,坏的那个是从中间一分为二,形成了两个像碗一样的容器。好的那个也装水试了,架在火上能把水烧开,虽然加热效率比一般的铁锅低很多,起码能将水煮沸。
在来回装满几次水确定大罐不会轻易碎裂之后,小四用藤条给罐身做了一个花盆吊结,因为罐身较大还特地多绕了几圈,让藤条牢牢缠住,防止脱手。
这时候天已经很晚,沉谙只得诏出阿浮,打开她的探照灯,先往北面紧剩的一处流量还算可观的溪流去。拎了满满一罐水,连同小陶锅也装满,第一回高兴地回到她们岩洞里的家。 ↑返回顶部↑
失去淡水让人心情烦躁,小四光脚踩进去,在还未完全干透的泥面上印下脚印。她本意是踩两脚发泄情绪,意外发现这潭里的积泥质地柔软不硌脚,含沙量肯定很低。和沉谙商量准备挖一些用来制作泥陶。于是就地铺上芭蕉叶,取那些水分少些的泥,堆在叶子上脱了鞋用脚踩。一边踩一边剔除较硬的泥团,一点点把土踩粘,直到适合捏陶。
午间生火用的是前段时间就阴干的火折子,效果不错。捡一些干草做火绒,把燃棒插进里面吹。沉谙吹了十来天的火,肺活量练得不错,一顿操作下来除了气喘得急些一点缺氧的头晕眼黑反应都没有。
火堆一来烤热食物,二来把中午两人捏的四个陶罐给烘干。毕竟等它们自然阴干需要一定时间,直接用火烘大大加快进度。四个里有两个是用盘筑法捏的大陶罐,容量大概有个7、8升,罐壁较厚,要用石头斜靠着烘。相比烘干工作,烧制陶罐需要更高的温度。过去山里烧陶罐一般会建个专门的砖窑,有些老人少量烧制就会用泥巴搭个一次性薄壳窑。在小四还是江眠的时候,乡里偶尔会有人向爷爷订土翁,见过许多次他老人家使用一次性薄壳窑,印象很深。
但在这里和泥巴缺少淡水,泥潭里的泥又很珍贵。她们没有工具,光用树杈在地上挖坑效率低,只得先挖个差不多大,再从四周搬来许多石头。垒成半米多高,在坑底铺满粗柴,等陶罐烘干后依次摆放上去,再在上面和周围都铺满柴。火从上方点燃后会慢慢烧到底部,石块能保存大量的热,只要从上方不断的添柴,理论上就能把陶罐烧成。
实际上她们还算幸运,烧了整整一晚上,两个大陶罐只裂了一个,就是坏得有些惨,四分五裂那种。另外一个放到海水里泡了一会,罐口处产生一道细小的裂痕。用它装水静置一段时间,虽然裂痕清晰可见,但确实没漏。那两个小陶罐是照着缩小版的沙锅捏的,因为体量小,捏得特别细致,坏的那个是从中间一分为二,形成了两个像碗一样的容器。好的那个也装水试了,架在火上能把水烧开,虽然加热效率比一般的铁锅低很多,起码能将水煮沸。
在来回装满几次水确定大罐不会轻易碎裂之后,小四用藤条给罐身做了一个花盆吊结,因为罐身较大还特地多绕了几圈,让藤条牢牢缠住,防止脱手。
这时候天已经很晚,沉谙只得诏出阿浮,打开她的探照灯,先往北面紧剩的一处流量还算可观的溪流去。拎了满满一罐水,连同小陶锅也装满,第一回高兴地回到她们岩洞里的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