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节(2 / 4)
按了他原本的想法, 欲谋害他的人阖该自己解决, 但眼下若断言拒绝孟芫好意,恐寒了她的心。
“娘子旁的事不须过多操心, 只把我走后那几年朝中的大事要事同我说上一说, 就是帮了我大忙了。”
孟芫其实所知也非常有限,只能从她所掌握的,且认为十分要紧的事说起。
“夫君去后的次月, 天家抱恙,皇太孙临朝监国。”
慕淮点点头,“皇嗣在天子无法临朝时代为处理朝政,这也是常理,娘子不妨接着说。”
“皇太孙监国后的第三日,远在封地的容妃之子靖王突然入京,同日,西南戍守边境的莫老将军回朝述职,皇太孙立时就被触了逆鳞,想治他们擅自回京的大罪,最终却不了了之。”
慕淮听出些不对,“分封后的皇子无诏不得入京,而莫老将军轻易也不会离开军中,难道是皇城内发了密旨?所以皇太孙才不敢计较。”
孟芫摇头,“这我就不大清楚了,我只知道莫老将军是带了不少年满归乡的部下兵士一起到京的。”
慕淮听出些意味,越发着急,“那后来呢?”
“后来,监国的皇太孙某一日突然阻了群臣去皇上寝宫问安,且宣称是皇上的意思,韩相公多次求请未得召,觉得事有蹊跷,便硬闯上去,结果被禁军拦住,推搡间,韩相公触了九龙石的龙须,立时见血昏过去,这才使群臣激愤,而靖王殿下作为皇子,也被阻拦在外,当日入夜,他趁着月色不皎,带着不知从哪集结来的近万人马杀进了宫闱,皇太孙所控制的禁军绝大多数都去城外节制莫老将军带来的三千人马,所以靖王殿下几乎没费吹灰之力就生擒了皇太孙一系。众臣再次见到皇上,他已经行将弥留,直指皇太孙软禁国君,心怀不轨。靖王殿下奉了皇命,以叛国弑君之罪当众诛杀了皇太孙,皇上也当众留了遗诏,册靖王殿下为继……靖王殿下监国没几日,今上就驾崩西去,靖王次年改元怀恩元年,以表悼念先帝之诚。他在位九年后,天下归心,却于壮年突然禅位于年方十四岁的嫡长子,靖王此后得尊号仁宗,寄情山水,再不入朝堂。”
慕淮一个头几乎变作两个大。
这不对啊。
怎么会是靖王继位呢?他一向不得皇帝看重,且历来胆小畏缩,容妃在世时早早请命择了封地远避他乡,怎么会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还成了一位仁君?
看来,是他隐藏的足够深。
孟芫看慕淮听后眉头拧成个川字,以为是自己说得太过含糊,又补充道,“仁宗在位期间,对咱们府上还算体恤,他的元后还曾多次赐了春菜、春幡给祖母和我……”
慕淮动了动唇,最终决定,将他疑惑同孟芫分享,“娘子你不知道,在我最初那一世界和重生第一次,均是仪郡王先做皇太孙,后位继任天子,中间并无靖王插手皇权争夺之事,你方才说完这终局,倒真让我措手不及。”
孟芫知道慕淮是担心事态发展脱离轨迹太远,会失去掌控,但她却紧紧抓住他粗粝手掌。
“夫君,既然天子之命都可改,咱们难道不应该觉得更宽心吗?”
慕淮也登时有所悟。对呀,连九五之尊的命数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他当然也能通过努力逆天改命。
慕淮从前从不将朝堂事说给孟芫,他宁可做他的山他的海,替她遮挡下所有风雨,但经过方才一谈,却知道孟芫终究不是从前那个只躲在他身后的小女人了。
孟芫也确如他所想,眼下十分关心他所受的威胁,和下一步的打算。
慕淮稍做犹豫,就选择对孟芫开诚布公。
“有些事,我本不想让娘子你牵涉进来,毕竟知道的越多,所承担的风险就越大,但这一回又不同,你我都是往生再活之人,又下定决心要阻止几辈子的惨剧发生,所以我想,有些事,是该分享给你知晓,也省得你糊里糊涂被拉入局又不知情由。”
孟芫由衷感到高兴,慕淮从前无论对她有多体贴,却从不讲外头的腥风血雨,今日一举,是不是代表,他们的感情比以往更加坚实深厚了?
因此她表现得格外专注。
慕淮也把心头多年积压下来的重担暂卸下来,从他成为“慕使君”那日讲起。
“娘子大概知道,我是在十六岁那一年真正得到今上重用的,当年我被赐下京畿帅守节制指挥使一职,很多人,包括阁臣们都是一致反对的,你猜,今上为何要力排众议一意孤行推我上位?”
孟芫几乎不假思索,“自然是今上对你信任,换句话说,现在朝中有些官员,今上反而觉得忌惮。”
慕淮痛快点头承认,“你说的没错,只是这内里玄机,却不是一般人能猜到的。”“我只能说,这些年在我手上被抄家灭族的那些个权贵,都是触了今上逆鳞。”
孟芫对此还真一知半解,“可是那些户人家里,还有早就远离朝堂的富贵闲散人,他们老老实实待在家里,且不结党营私,总不至于对朝局有什么影响吧?” ↑返回顶部↑
“娘子旁的事不须过多操心, 只把我走后那几年朝中的大事要事同我说上一说, 就是帮了我大忙了。”
孟芫其实所知也非常有限,只能从她所掌握的,且认为十分要紧的事说起。
“夫君去后的次月, 天家抱恙,皇太孙临朝监国。”
慕淮点点头,“皇嗣在天子无法临朝时代为处理朝政,这也是常理,娘子不妨接着说。”
“皇太孙监国后的第三日,远在封地的容妃之子靖王突然入京,同日,西南戍守边境的莫老将军回朝述职,皇太孙立时就被触了逆鳞,想治他们擅自回京的大罪,最终却不了了之。”
慕淮听出些不对,“分封后的皇子无诏不得入京,而莫老将军轻易也不会离开军中,难道是皇城内发了密旨?所以皇太孙才不敢计较。”
孟芫摇头,“这我就不大清楚了,我只知道莫老将军是带了不少年满归乡的部下兵士一起到京的。”
慕淮听出些意味,越发着急,“那后来呢?”
“后来,监国的皇太孙某一日突然阻了群臣去皇上寝宫问安,且宣称是皇上的意思,韩相公多次求请未得召,觉得事有蹊跷,便硬闯上去,结果被禁军拦住,推搡间,韩相公触了九龙石的龙须,立时见血昏过去,这才使群臣激愤,而靖王殿下作为皇子,也被阻拦在外,当日入夜,他趁着月色不皎,带着不知从哪集结来的近万人马杀进了宫闱,皇太孙所控制的禁军绝大多数都去城外节制莫老将军带来的三千人马,所以靖王殿下几乎没费吹灰之力就生擒了皇太孙一系。众臣再次见到皇上,他已经行将弥留,直指皇太孙软禁国君,心怀不轨。靖王殿下奉了皇命,以叛国弑君之罪当众诛杀了皇太孙,皇上也当众留了遗诏,册靖王殿下为继……靖王殿下监国没几日,今上就驾崩西去,靖王次年改元怀恩元年,以表悼念先帝之诚。他在位九年后,天下归心,却于壮年突然禅位于年方十四岁的嫡长子,靖王此后得尊号仁宗,寄情山水,再不入朝堂。”
慕淮一个头几乎变作两个大。
这不对啊。
怎么会是靖王继位呢?他一向不得皇帝看重,且历来胆小畏缩,容妃在世时早早请命择了封地远避他乡,怎么会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还成了一位仁君?
看来,是他隐藏的足够深。
孟芫看慕淮听后眉头拧成个川字,以为是自己说得太过含糊,又补充道,“仁宗在位期间,对咱们府上还算体恤,他的元后还曾多次赐了春菜、春幡给祖母和我……”
慕淮动了动唇,最终决定,将他疑惑同孟芫分享,“娘子你不知道,在我最初那一世界和重生第一次,均是仪郡王先做皇太孙,后位继任天子,中间并无靖王插手皇权争夺之事,你方才说完这终局,倒真让我措手不及。”
孟芫知道慕淮是担心事态发展脱离轨迹太远,会失去掌控,但她却紧紧抓住他粗粝手掌。
“夫君,既然天子之命都可改,咱们难道不应该觉得更宽心吗?”
慕淮也登时有所悟。对呀,连九五之尊的命数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他当然也能通过努力逆天改命。
慕淮从前从不将朝堂事说给孟芫,他宁可做他的山他的海,替她遮挡下所有风雨,但经过方才一谈,却知道孟芫终究不是从前那个只躲在他身后的小女人了。
孟芫也确如他所想,眼下十分关心他所受的威胁,和下一步的打算。
慕淮稍做犹豫,就选择对孟芫开诚布公。
“有些事,我本不想让娘子你牵涉进来,毕竟知道的越多,所承担的风险就越大,但这一回又不同,你我都是往生再活之人,又下定决心要阻止几辈子的惨剧发生,所以我想,有些事,是该分享给你知晓,也省得你糊里糊涂被拉入局又不知情由。”
孟芫由衷感到高兴,慕淮从前无论对她有多体贴,却从不讲外头的腥风血雨,今日一举,是不是代表,他们的感情比以往更加坚实深厚了?
因此她表现得格外专注。
慕淮也把心头多年积压下来的重担暂卸下来,从他成为“慕使君”那日讲起。
“娘子大概知道,我是在十六岁那一年真正得到今上重用的,当年我被赐下京畿帅守节制指挥使一职,很多人,包括阁臣们都是一致反对的,你猜,今上为何要力排众议一意孤行推我上位?”
孟芫几乎不假思索,“自然是今上对你信任,换句话说,现在朝中有些官员,今上反而觉得忌惮。”
慕淮痛快点头承认,“你说的没错,只是这内里玄机,却不是一般人能猜到的。”“我只能说,这些年在我手上被抄家灭族的那些个权贵,都是触了今上逆鳞。”
孟芫对此还真一知半解,“可是那些户人家里,还有早就远离朝堂的富贵闲散人,他们老老实实待在家里,且不结党营私,总不至于对朝局有什么影响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