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门长孙逃荒记 第11节(3 / 4)
作者有话说:
今天上夹子带来了许多点击量,众口难调,所以,在读者的基数增大的情况下,会有读者喜欢支持这篇文章,就会有读者不喜欢其中的某一个剧情点,由于整篇文章的大纲我已经设定好,不想再多做改动,也想坚持自己的初衷——写自己想写的东西。
因此,一直到本作品完结前,都不会再去看评论区了喔,希望没有收到我回复的读者朋友不要失落哈,等到完结了,我会一点一点翻出来再看的,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都去和自己所写的做个比对,以发现自己作品中的漏洞或是不足的地方,在下一部作品中再接再厉!
第三十七章 生计
周老爷子还记着周长宁读书的事情呢, 他老人家呢,自家人了解自家人,祖上也没出过什么大官, 怎么可能把这种光宗耀祖的压力放在儿孙身上呢?对他们最大的希冀, 也不过是希望能读书识字明理罢了,哪成想,却有了周长宁这么一个爱念书的长孙?他直到现在都还记得, 当初长宁考中童生的时候, 衙差来家里报喜,他胸腔中涌着的那股激动的心情。
同样,他也能记得,在长宁准备去清河郡考院试的时候, 在路上便因着不适应而上吐下泻, 不得不打道回府错过院试的时候,醒来后孙子悄悄红了眼眶,把自己一个人关在屋子里整整呆了一天。
现下能有机会让长宁再寻得名师教导,哪怕是要的束脩更贵些,他也认了, 在青石镇的时候, 他倒是想掏这笔银子呢,只可惜镇上的私塾教学水平有限,教得最好的何秀才去考了三次乡试也因着家底儿快要考没了而被迫放弃。
周老爷子是一心为了长孙打算, 周长宁也乖乖地应下了, 只可惜,他心里的真实想法要是说出来, 只怕要唬老爷子一跳呢。
的确, 周长宁前世乃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不假, 多少也和这些科考要看的书籍打过交道,但是打过照面儿是一回事,真真切切地去参加科举考试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他有原身的记忆,但是这份记忆大都是在他接收这副身体的时候被迫“灌输”到他脑海中的,毕竟不是他“土生土长”的记忆,在他脑子里就像是隔了一层雾似的,只怕还需要一段时间去重新回顾所学,才能把原身留下的知识融会贯通。
此外,原身虽然考中了童生,院试也是因为身体的原因才没有参加,但是毕竟只是在镇上私塾读的书,学问又能强到哪里去呢?古人常说,十年寒窗苦读,这话的确不假,从院试到乡试,难度上升得可不是一点儿半点儿,如果现在的大魏朝还是有一个集中统一的权力中心,还是由朝廷说了算的话,他倒也愿意就这样按部就班地读下去,依着原身的天分和自己的努力,能读到什么程度就到什么程度吧。
只可惜,时间不等人,要等到他真正地在这个封建社会中掌握一定的话语权,怕是都要到猴年马月去了,因此,他只能去考虑另外一条路,然而这番打算却只能瞒着家里人慢慢筹谋,否则 的话,不好解释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家里人是决计不愿意见到他的安全受到威胁的。
次日一早,周大新等人分头行动,一部分人以周大新为首去办理户籍迁移的事情,至于需要里正开具的证明,周老爷子早就已经拿给他们了,另一部分人则是前往周老爷子所说的码头,打算找点儿活计干,一天哪怕只挣五文钱呢,也总好过坐吃山空吧,而周长宁自然也以“长见识”的名义混在了其中。
左右都有同族叔伯看顾着,周老爷子和周大新也没什么好不放心的,再说了,长宁也只是跟过去看看罢了,他人机灵,过去主要是看看能不能打听到什么消息,家里又不用他去搬卸货物挣钱。
至于周老太太等女眷,则是在整理完家里的东西以后,去了街上的粮店,不管他们是不是要定居在东阳郡,人总归都是得吃饭的,粮食必不可少,这一路上可真是把他们也都饿怕了,当然,一路上他们也有许久没有吃过正儿八经的蔬菜了,自然也少不了买些蔬菜和肉回来,改善改善伙食。
东阳郡的“富庶”之名做不得假,单看码头上来来往往的船只以及脚步匆匆搬卸着货物的苦工,就知道这处码头有多么繁华了,自然而然地,这里的商机也被不少人看在眼中,不提卖些便宜的饭食给那些做苦工的人,单说每日过往的客船,就能带来不小的客流量,因而,码头边上也有不少摆着小摊做生意的人。
周长宁倒还好些,前世大学城附近的“美食一条街”“购物广场”他见得难道还少吗?倒是能面色平静地打量着周遭的一切,看样子,不管什么时候都不缺聪明人呐,即便是专门卖给苦工的饭食,看上去价格便宜,但是胜在量大,薄利多销之下,每天的净利润也是一个不小的数字呢,甚至,周长宁可以肯定,说不定人家一个小摊子一天挣的钱,都能抵得上他爹在酒楼做掌柜一个月的工钱了呢。
反观其他人,又何曾见过这般热闹繁华的场面?在青石镇上,除了固定的商铺满足镇民们的生活需要以外,像这种集中在一起摆的摊子,也只有在每个月逢集的时候才会有,还大多都是农家人在农闲时分为着补贴家用而做出的些许手工艺品。
至于他们打到的些许野味儿,或是种太多了吃不完的菜,为了避免麻烦,自然都是拿到固定的店铺去卖了的,都是经常在镇上见面的,也不至于为了十几二十文刻意压价。
码头上自然是有专门的管事之人,周长宁等人问了边上的摊主,顺利地寻到了管事,看着面前这个一脸富贵相的中年男人,身上穿着的衣服料子虽然他们认不出来,但是单看那光泽就知道定然是价格不菲了,话还没问出口,心底便不由得生出了些许怯意。
“就是你们要寻我?找我有什么事?”这码头乃是东阳郡几家最大的酒楼打通关系后联合承包修建的,利润嘛,自然是各家都有份儿了,作为被他们共同“选定”出来的管事,他平日里要忙的事情也是很多的,要不是这会儿云家的商船还没来,底下的人又报了上来,他定然是不会把时间浪费在面前这几个小人物身上的。
几人对视一眼,正想选出个领头的代表他们说话呢,眼尖的周长宁却见到管事眼底里已有几分不耐之色,便主动站出来道:“小子周长宁,见过方管事!这几位是我的族叔,听闻码头上来往商船较多,每日要搬运的货物更是不少,不知方管事这里还缺不缺人手?我这几位族叔都是做惯了地里活计的,别的不敢说,力气那是不缺的。”
方管事的眉眼间这才舒缓了些许,再次打量了面前这几人一眼,看着的确像是做惯了农活儿的,能吃苦肯干就好:“我这里的人手从来没有够不够一说,向来都是按件数算,每扛十袋货物,就会有人发给你一个特制的木牌,最后统一结算,不满十袋的,可以按比例计薪或是跟下一次的合并到一起去,总之,每袋货物两文钱,不能发财,但是混个温饱没问题。
你们要是决定要干了,那就别耽搁时间,正好待会儿就会有一家的商船过来,要搬卸的货物不少,你们可别见着活儿辛苦就给我撂挑子啊。”
来码头上找事做的人多了去了,方管事没有见过一千也有八百,这扛包的事情本就不是长久之计,就算是不缺力气的住在城外的农家汉子,也只有在农闲的时候才会过来,但是这也无妨,郡城这么大,还能找不到几个没有一技之长、愿意卖力气的?左右他这里是每天结算,即便这几人就做一天,他们上不了当,他也吃不了亏。
方管事如是想着,言语之中只以为周长宁也要和他们一道做扛包的活计,虽说对这个说话的身材瘦削的年轻人不怎么看好,但是他也并未出言泼什么冷水,年轻人嘛,总要去闯一闯,才知道什么是适合自己的,哪怕为此撞得头破血流呢,也总算是一段人生经历,不是吗?
几位族叔听出来了,正想出言解释,却被周长宁用眼神制止了,他的身体情况他自己才是最了解的,扛包这种活计,对他来说还真算不上什么,当然,虽然从原本设想中的脑力劳动一下子变成了体力劳动的确有些落差,但是机会这种东西嘛,总是会有的,岂不闻,事在人为四个字?
作者有话说:
今天的二更~
第三十八章 商船
码头上话语权最大的人自然是方管事, 但是仅凭他一人之力也无法应付过来那么多的事情,所以,势必会将一些微不足道的活计交给底下的人去办, 现下就是这样, 方管事只是随口吩咐一声,让人把周长宁等人带到那个名叫“王七”的人跟前,抬脚便离开了。 ↑返回顶部↑
今天上夹子带来了许多点击量,众口难调,所以,在读者的基数增大的情况下,会有读者喜欢支持这篇文章,就会有读者不喜欢其中的某一个剧情点,由于整篇文章的大纲我已经设定好,不想再多做改动,也想坚持自己的初衷——写自己想写的东西。
因此,一直到本作品完结前,都不会再去看评论区了喔,希望没有收到我回复的读者朋友不要失落哈,等到完结了,我会一点一点翻出来再看的,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都去和自己所写的做个比对,以发现自己作品中的漏洞或是不足的地方,在下一部作品中再接再厉!
第三十七章 生计
周老爷子还记着周长宁读书的事情呢, 他老人家呢,自家人了解自家人,祖上也没出过什么大官, 怎么可能把这种光宗耀祖的压力放在儿孙身上呢?对他们最大的希冀, 也不过是希望能读书识字明理罢了,哪成想,却有了周长宁这么一个爱念书的长孙?他直到现在都还记得, 当初长宁考中童生的时候, 衙差来家里报喜,他胸腔中涌着的那股激动的心情。
同样,他也能记得,在长宁准备去清河郡考院试的时候, 在路上便因着不适应而上吐下泻, 不得不打道回府错过院试的时候,醒来后孙子悄悄红了眼眶,把自己一个人关在屋子里整整呆了一天。
现下能有机会让长宁再寻得名师教导,哪怕是要的束脩更贵些,他也认了, 在青石镇的时候, 他倒是想掏这笔银子呢,只可惜镇上的私塾教学水平有限,教得最好的何秀才去考了三次乡试也因着家底儿快要考没了而被迫放弃。
周老爷子是一心为了长孙打算, 周长宁也乖乖地应下了, 只可惜,他心里的真实想法要是说出来, 只怕要唬老爷子一跳呢。
的确, 周长宁前世乃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不假, 多少也和这些科考要看的书籍打过交道,但是打过照面儿是一回事,真真切切地去参加科举考试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他有原身的记忆,但是这份记忆大都是在他接收这副身体的时候被迫“灌输”到他脑海中的,毕竟不是他“土生土长”的记忆,在他脑子里就像是隔了一层雾似的,只怕还需要一段时间去重新回顾所学,才能把原身留下的知识融会贯通。
此外,原身虽然考中了童生,院试也是因为身体的原因才没有参加,但是毕竟只是在镇上私塾读的书,学问又能强到哪里去呢?古人常说,十年寒窗苦读,这话的确不假,从院试到乡试,难度上升得可不是一点儿半点儿,如果现在的大魏朝还是有一个集中统一的权力中心,还是由朝廷说了算的话,他倒也愿意就这样按部就班地读下去,依着原身的天分和自己的努力,能读到什么程度就到什么程度吧。
只可惜,时间不等人,要等到他真正地在这个封建社会中掌握一定的话语权,怕是都要到猴年马月去了,因此,他只能去考虑另外一条路,然而这番打算却只能瞒着家里人慢慢筹谋,否则 的话,不好解释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家里人是决计不愿意见到他的安全受到威胁的。
次日一早,周大新等人分头行动,一部分人以周大新为首去办理户籍迁移的事情,至于需要里正开具的证明,周老爷子早就已经拿给他们了,另一部分人则是前往周老爷子所说的码头,打算找点儿活计干,一天哪怕只挣五文钱呢,也总好过坐吃山空吧,而周长宁自然也以“长见识”的名义混在了其中。
左右都有同族叔伯看顾着,周老爷子和周大新也没什么好不放心的,再说了,长宁也只是跟过去看看罢了,他人机灵,过去主要是看看能不能打听到什么消息,家里又不用他去搬卸货物挣钱。
至于周老太太等女眷,则是在整理完家里的东西以后,去了街上的粮店,不管他们是不是要定居在东阳郡,人总归都是得吃饭的,粮食必不可少,这一路上可真是把他们也都饿怕了,当然,一路上他们也有许久没有吃过正儿八经的蔬菜了,自然也少不了买些蔬菜和肉回来,改善改善伙食。
东阳郡的“富庶”之名做不得假,单看码头上来来往往的船只以及脚步匆匆搬卸着货物的苦工,就知道这处码头有多么繁华了,自然而然地,这里的商机也被不少人看在眼中,不提卖些便宜的饭食给那些做苦工的人,单说每日过往的客船,就能带来不小的客流量,因而,码头边上也有不少摆着小摊做生意的人。
周长宁倒还好些,前世大学城附近的“美食一条街”“购物广场”他见得难道还少吗?倒是能面色平静地打量着周遭的一切,看样子,不管什么时候都不缺聪明人呐,即便是专门卖给苦工的饭食,看上去价格便宜,但是胜在量大,薄利多销之下,每天的净利润也是一个不小的数字呢,甚至,周长宁可以肯定,说不定人家一个小摊子一天挣的钱,都能抵得上他爹在酒楼做掌柜一个月的工钱了呢。
反观其他人,又何曾见过这般热闹繁华的场面?在青石镇上,除了固定的商铺满足镇民们的生活需要以外,像这种集中在一起摆的摊子,也只有在每个月逢集的时候才会有,还大多都是农家人在农闲时分为着补贴家用而做出的些许手工艺品。
至于他们打到的些许野味儿,或是种太多了吃不完的菜,为了避免麻烦,自然都是拿到固定的店铺去卖了的,都是经常在镇上见面的,也不至于为了十几二十文刻意压价。
码头上自然是有专门的管事之人,周长宁等人问了边上的摊主,顺利地寻到了管事,看着面前这个一脸富贵相的中年男人,身上穿着的衣服料子虽然他们认不出来,但是单看那光泽就知道定然是价格不菲了,话还没问出口,心底便不由得生出了些许怯意。
“就是你们要寻我?找我有什么事?”这码头乃是东阳郡几家最大的酒楼打通关系后联合承包修建的,利润嘛,自然是各家都有份儿了,作为被他们共同“选定”出来的管事,他平日里要忙的事情也是很多的,要不是这会儿云家的商船还没来,底下的人又报了上来,他定然是不会把时间浪费在面前这几个小人物身上的。
几人对视一眼,正想选出个领头的代表他们说话呢,眼尖的周长宁却见到管事眼底里已有几分不耐之色,便主动站出来道:“小子周长宁,见过方管事!这几位是我的族叔,听闻码头上来往商船较多,每日要搬运的货物更是不少,不知方管事这里还缺不缺人手?我这几位族叔都是做惯了地里活计的,别的不敢说,力气那是不缺的。”
方管事的眉眼间这才舒缓了些许,再次打量了面前这几人一眼,看着的确像是做惯了农活儿的,能吃苦肯干就好:“我这里的人手从来没有够不够一说,向来都是按件数算,每扛十袋货物,就会有人发给你一个特制的木牌,最后统一结算,不满十袋的,可以按比例计薪或是跟下一次的合并到一起去,总之,每袋货物两文钱,不能发财,但是混个温饱没问题。
你们要是决定要干了,那就别耽搁时间,正好待会儿就会有一家的商船过来,要搬卸的货物不少,你们可别见着活儿辛苦就给我撂挑子啊。”
来码头上找事做的人多了去了,方管事没有见过一千也有八百,这扛包的事情本就不是长久之计,就算是不缺力气的住在城外的农家汉子,也只有在农闲的时候才会过来,但是这也无妨,郡城这么大,还能找不到几个没有一技之长、愿意卖力气的?左右他这里是每天结算,即便这几人就做一天,他们上不了当,他也吃不了亏。
方管事如是想着,言语之中只以为周长宁也要和他们一道做扛包的活计,虽说对这个说话的身材瘦削的年轻人不怎么看好,但是他也并未出言泼什么冷水,年轻人嘛,总要去闯一闯,才知道什么是适合自己的,哪怕为此撞得头破血流呢,也总算是一段人生经历,不是吗?
几位族叔听出来了,正想出言解释,却被周长宁用眼神制止了,他的身体情况他自己才是最了解的,扛包这种活计,对他来说还真算不上什么,当然,虽然从原本设想中的脑力劳动一下子变成了体力劳动的确有些落差,但是机会这种东西嘛,总是会有的,岂不闻,事在人为四个字?
作者有话说:
今天的二更~
第三十八章 商船
码头上话语权最大的人自然是方管事, 但是仅凭他一人之力也无法应付过来那么多的事情,所以,势必会将一些微不足道的活计交给底下的人去办, 现下就是这样, 方管事只是随口吩咐一声,让人把周长宁等人带到那个名叫“王七”的人跟前,抬脚便离开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