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五章 最强工艺(2 / 4)
武杰顺势把头往许玫胸前一埋,假装耍赖一样的,不肯抬起头来。此时的许玫,并不推开武杰,只是摩挲着武杰的头发,慢慢地,柔柔地,像是在安抚一个即将睡觉的婴儿。
第二天,早上,许玫起床后,还是戴上了那个项链,她要得到骄傲的称赞,哪怕只是上班前的一小段时间。
果然,武杰把她送到店子里时,燕子与小樊,都明目张胆地夸张起来。
“哎呀,这个做得真漂亮呢,崭新的呢。不用说,武杰,你买的吧?”
武杰正拿许玫的杯子泡茶,还没来得及回答,许玫就说到:“叫他不要买,有点贵,他非要买,没办法。”
小樊说到:“人家武杰有心,这东西,配你这细皮嫩肉,最合适。要是我这种粗皮糙肉的戴上,那就白瞎了钱。”
大家在笑声中,燕子感叹到:“工艺确实是好。人们为了美,还真是舍得花精力。”
冬子出来了,听到这话,马上接了话头:“对啊,就是做菜,色与型,都是形式美,很重要的,一点不次于对口味的追求。”
今天主讲的李师傅,接过话头说到:“我也到过好些个城市,反正嘛,餐馆打工的,也见识过许多师傅。如果说颜色美丽,我们川菜不差,但是,造型美丽,扬州的师傅,那才是一绝。尤其是刀工,我见识过一个扬州老师傅,都六十几了,当年我二十几岁的人,根本就干不过他。他做菜,那刀工,跟雕花做首饰似的,那叫艺术。”
这个话题很好的,想不到,还有川菜老师服气的刀工,大家还没听说过。
“当时我就很奇怪,他们追求造型美,跟做工艺品一样的追求,那毕竟是吃了就没有的东西,有这个必要吗?所以,他们对刀工,有一种过度的追求,有就不太理解。毕竟,人家吃菜,主要吃味道,你那样费力的刀工,究竟有什么意义呢?所以,我专门请教了那位扬州师傅,才知道,这事,没那么简单。”
扬州素以“三把刀”闻名天下:剃头刀、修脚刀、厨刀。近些年,最知名的莫过于这把厨刀。
扬州,正是淮扬菜的发源地之一。在中国烹饪界有一个16字箴言:“食在广州,味在四川,汤在山东,刀在淮扬。”
比如淮扬菜文思豆腐羹,这道菜要求厨师将内酯豆腐切成头发丝一般粗细,对刀工的要求堪称苛刻。
从漠河到曾母暗沙,从帕米尔高原到乌苏里江畔,中国知名的不知名的菜系得有几十种,为什么偏偏淮扬菜如此讲究刀工?
在说淮扬菜的刀工之前,得先说清楚到底什么才算淮扬菜。
淮扬菜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淮扬菜指的是长江中下游及淮河流域这一地区的风味菜系,这一概念也得到了官方的认可。
2009年发布的《淮扬菜通用规范》里对淮扬菜的定义是:“起源于江苏地区,以及受其影响发展而成的,符合江苏地区居民饮食习惯、时尚潮流的菜肴。又称江苏菜。”
同时也明确,淮扬菜由淮扬风味菜、金陵风味菜、苏锡常风味菜以及徐海风味菜构成。
而狭义的淮扬菜指的就是“规范”中所说的“淮扬风味菜”,普通人说到淮扬菜,其实说的也是这个起源于扬州、镇江、淮安的菜系。
淮扬菜为什么会有这种概念歧义?这跟江苏的“内斗”有着不小的关系。
名气最大的就是淮扬菜,大煮干丝、狮子头、清蒸鲥鱼等等,都是淮扬菜的代表菜式;苏锡菜是苏南地区苏州、无锡一带的口味,口感偏甜,比如松鼠桂鱼、无锡排骨、蜜汁火方等;而金陵菜又称京苏菜,以南京口味为中心,最擅长的就是做鸭,盐水鸭、板鸭、鸭血粉丝汤都是金陵菜的代表;徐海菜分布于苏北的徐州至连云港一带,深受鲁菜的影响,口味偏咸,以烹制肉类及海鲜为主。
这四大风味菜都代表了各地的特色,但要是说完全代表江苏,其实都有难度。
中国的大多数菜式基本都是在清朝中期趋于成熟,而从清朝中期到民国这一两百年的时间里,也并没有哪种菜想要代表江苏。
当时并没有“菜系”这个概念,根据《中国食经》的记载,从晚清到民国这段时间,随着不同地方风味餐馆在大城市的设置,餐饮业出现了“帮口”的概念——从事餐饮行业的老乡们拉帮结伙,于是有了“某帮菜”的概念。
无论是苏帮菜、扬帮菜(淮扬菜),还是京帮菜(京苏菜)、杭帮菜,都代表着自己那一亩三分地的口味。
现代中国人熟知的“四大菜系”(川、鲁、粤、淮扬)、“八大菜系”(川、鲁、粤、苏、闽、浙、湘、徽)的概念,其实都出现在上世纪80年代之后。
“四大菜系”对于地方餐饮是极易传播的软广告,无论费多大的力气也要跻身进去。很多地方表示不服,于是没几年的时间就出现了“八大菜系”的概念。
而成功跻身“四大菜系”和“八大菜系”的淮扬菜(苏菜),内部也有着争斗。
1987年中国烹饪协会成立时,江苏代表们内部就有分歧,不少人反对用淮扬菜代指江苏菜系,认为淮扬菜只能与金陵菜、苏锡菜、徐海菜平齐。 ↑返回顶部↑
第二天,早上,许玫起床后,还是戴上了那个项链,她要得到骄傲的称赞,哪怕只是上班前的一小段时间。
果然,武杰把她送到店子里时,燕子与小樊,都明目张胆地夸张起来。
“哎呀,这个做得真漂亮呢,崭新的呢。不用说,武杰,你买的吧?”
武杰正拿许玫的杯子泡茶,还没来得及回答,许玫就说到:“叫他不要买,有点贵,他非要买,没办法。”
小樊说到:“人家武杰有心,这东西,配你这细皮嫩肉,最合适。要是我这种粗皮糙肉的戴上,那就白瞎了钱。”
大家在笑声中,燕子感叹到:“工艺确实是好。人们为了美,还真是舍得花精力。”
冬子出来了,听到这话,马上接了话头:“对啊,就是做菜,色与型,都是形式美,很重要的,一点不次于对口味的追求。”
今天主讲的李师傅,接过话头说到:“我也到过好些个城市,反正嘛,餐馆打工的,也见识过许多师傅。如果说颜色美丽,我们川菜不差,但是,造型美丽,扬州的师傅,那才是一绝。尤其是刀工,我见识过一个扬州老师傅,都六十几了,当年我二十几岁的人,根本就干不过他。他做菜,那刀工,跟雕花做首饰似的,那叫艺术。”
这个话题很好的,想不到,还有川菜老师服气的刀工,大家还没听说过。
“当时我就很奇怪,他们追求造型美,跟做工艺品一样的追求,那毕竟是吃了就没有的东西,有这个必要吗?所以,他们对刀工,有一种过度的追求,有就不太理解。毕竟,人家吃菜,主要吃味道,你那样费力的刀工,究竟有什么意义呢?所以,我专门请教了那位扬州师傅,才知道,这事,没那么简单。”
扬州素以“三把刀”闻名天下:剃头刀、修脚刀、厨刀。近些年,最知名的莫过于这把厨刀。
扬州,正是淮扬菜的发源地之一。在中国烹饪界有一个16字箴言:“食在广州,味在四川,汤在山东,刀在淮扬。”
比如淮扬菜文思豆腐羹,这道菜要求厨师将内酯豆腐切成头发丝一般粗细,对刀工的要求堪称苛刻。
从漠河到曾母暗沙,从帕米尔高原到乌苏里江畔,中国知名的不知名的菜系得有几十种,为什么偏偏淮扬菜如此讲究刀工?
在说淮扬菜的刀工之前,得先说清楚到底什么才算淮扬菜。
淮扬菜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淮扬菜指的是长江中下游及淮河流域这一地区的风味菜系,这一概念也得到了官方的认可。
2009年发布的《淮扬菜通用规范》里对淮扬菜的定义是:“起源于江苏地区,以及受其影响发展而成的,符合江苏地区居民饮食习惯、时尚潮流的菜肴。又称江苏菜。”
同时也明确,淮扬菜由淮扬风味菜、金陵风味菜、苏锡常风味菜以及徐海风味菜构成。
而狭义的淮扬菜指的就是“规范”中所说的“淮扬风味菜”,普通人说到淮扬菜,其实说的也是这个起源于扬州、镇江、淮安的菜系。
淮扬菜为什么会有这种概念歧义?这跟江苏的“内斗”有着不小的关系。
名气最大的就是淮扬菜,大煮干丝、狮子头、清蒸鲥鱼等等,都是淮扬菜的代表菜式;苏锡菜是苏南地区苏州、无锡一带的口味,口感偏甜,比如松鼠桂鱼、无锡排骨、蜜汁火方等;而金陵菜又称京苏菜,以南京口味为中心,最擅长的就是做鸭,盐水鸭、板鸭、鸭血粉丝汤都是金陵菜的代表;徐海菜分布于苏北的徐州至连云港一带,深受鲁菜的影响,口味偏咸,以烹制肉类及海鲜为主。
这四大风味菜都代表了各地的特色,但要是说完全代表江苏,其实都有难度。
中国的大多数菜式基本都是在清朝中期趋于成熟,而从清朝中期到民国这一两百年的时间里,也并没有哪种菜想要代表江苏。
当时并没有“菜系”这个概念,根据《中国食经》的记载,从晚清到民国这段时间,随着不同地方风味餐馆在大城市的设置,餐饮业出现了“帮口”的概念——从事餐饮行业的老乡们拉帮结伙,于是有了“某帮菜”的概念。
无论是苏帮菜、扬帮菜(淮扬菜),还是京帮菜(京苏菜)、杭帮菜,都代表着自己那一亩三分地的口味。
现代中国人熟知的“四大菜系”(川、鲁、粤、淮扬)、“八大菜系”(川、鲁、粤、苏、闽、浙、湘、徽)的概念,其实都出现在上世纪80年代之后。
“四大菜系”对于地方餐饮是极易传播的软广告,无论费多大的力气也要跻身进去。很多地方表示不服,于是没几年的时间就出现了“八大菜系”的概念。
而成功跻身“四大菜系”和“八大菜系”的淮扬菜(苏菜),内部也有着争斗。
1987年中国烹饪协会成立时,江苏代表们内部就有分歧,不少人反对用淮扬菜代指江苏菜系,认为淮扬菜只能与金陵菜、苏锡菜、徐海菜平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