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阵 第70节(1 / 4)
他每说一句,那扎在他胳膊里的匕首便搅动他皮肉一次,裴熠紧握着匕首说:“你是属于刺杀未遂。贵妃再受宠,你倒也不至于是死罪。你纵马行凶,残害百姓,这些事京兆府已经核查的一清二楚,可那一日带你来的并不是京兆府的差役,你是被耿东带走的,可是被耿东带走却没有进都离院而进了大理寺的监牢,你想过吗?”
周逢俍也是不久前才想明白的,周跃文这种纨绔自然想不明白,他自被捕后脑中一片混乱,根本没想过这些。
作者有话说:
路过的宝宝们投喂点儿海星呀,感激不尽
第102章 往昔
常言道,墙倒众人推,接连几日,京兆府衙的门槛近日快要被人踏破了。
往日受到周跃文欺辱不敢声张的人一听说他被捕,纷纷找人写状子递到衙门状告。
一时之间京兆府衙门口跟菜市场一般热闹,京兆府按百姓所呈冤情逐一查明后交与大理寺复核,大理寺卿孟尚在复核案件的时候意外发现有一份证词之中所陈述与一桩旧案有关。
这件事孟尚思虑再三,不敢私下断定,找来仝世博商量之后决定进宫面圣,两人带着奏折在殿中候着。
自封后大典至今,谒都大小事不断,天熙帝已经习惯了,他正喝着药,听闻大理寺卿和京兆府尹求见,不顾李忠义劝阻,搁下药碗当即就更衣而出,来到大殿。
皇宫威严,帝王亦是如此,即便不是早朝,孟尚和仝世博依然感受到他强大的气场。
天熙帝路过时抬手示意他们起来,问道:“急着见朕所为何事。”
“回禀陛下。”孟尚上前一步,由于片刻才沉声说:“臣在复核周跃文殴打百姓致死一案的时候发现其中有份证词与多年前的一桩旧案有所关联,臣认为此事事关重大,这才与仝大人急着进宫向陛下禀告详情。”
仝世博连忙附和道:“是,臣等不敢擅作主张。”
君臣之间的了解往往都是相互的,就像他们明白天熙帝在许多事情上的无可奈何,天熙帝也知道他们口中的“不敢擅作主张”就一定不是寻常的事。
天熙帝一时之间有些疑惑,他问道:“什么旧案。”
孟尚看了仝世博一眼后缓缓开口道:“臣在一份证词中发现,周跃文曾与人说起过当年牵涉朝廷的一桩谋逆案。”
“谋逆案”三个字就像是平地一声雷,天熙帝一时有些恍惚,他登基至今并未有过此类大案,孟尚说是旧案,那谋逆案只有那一桩。
孟尚说的谋逆案正是当年飞虎军兵败后乔偃带着高叔稚尸体回京,就在不久后先帝便收到密函称是乔偃勾结外敌赫连复才是致使飞虎军大败的关键,而他带高叔稚的尸体回京正是想以此邀功掌控飞虎军的兵权,等候时机举兵造反。
当时奉命查抄乔府的人是都离院的耿东,他在乔府查出乔偃与赫连复的私信上盖有私印,信上所述与回京的将士口中所言相差无几,当时或者回来的将领除了乔偃只有聂通,聂通模棱两可的证词让先帝更加怀疑此事又预谋,乔偃辩驳无门,最终为保高叔稚的清白认罪伏诛,自缢而亡。
多少年了过去了,至今一提到乔偃两个字,大祁百姓依旧是人人唾骂。
闻言,天熙帝想了起来,当时他还不是太子,只是个皇子,且年岁太小,只记得那段时间先帝常常无缘无故的大发脾气。
等到他登基后,倒也查看过当时的卷宗,可这件案子办的果断,卷宗所记载的其中并无异样,而如今时隔多年忽然被人提起,他不免有些疑惑是不是有人故意借机翻案,“朕记得当年乔偃被查出勾结外敌,证据确凿,他是得知自己罪无可恕这才畏罪自尽,此事难道还有什么蹊跷?”
孟尚说:“乔偃谋逆一案有无差错,臣不敢妄言,但臣要说的是,若是这份证词无误,那当年乔偃可能并非是自尽。”
天熙帝神色阴晴不定,沉默了片刻才说:“你接着说。”
得到天熙帝的应允,孟尚站直了些身子,不紧不慢的说:“是,臣根据此人口供上所提到的几个当时在场的人证,又分别询问过,他们所言一致,都说此言确系是周跃文亲口说的,这是证词,请陛下看。”
孟尚从袖中摸出一卷文书,李忠义接过递交到御案上。
天熙帝展开文书,脸色慢慢冷了下来,半晌都没再说一句话,整个大殿里落针可闻。
这事一开始是仝世博发现的端倪,但牵扯到旧案,涉事的又是户部一品官员家属,仝世博不敢查,便在递交给孟尚的时候提了一句,孟尚任大理寺卿多年,办案一直铁面无私。仝世博虽没开口说话,但这件事他从头到尾都是知情的,此时他洞察着天熙帝的神色,说:“这个名叫刘阿三的是泗州人,多年前他弟弟因外出打猎遇上在泗州驯马的周跃文,弓箭落地意外之中惊到了马,周跃文从马上摔了下来摔伤了腿,周跃文一怒之下便将人当场打死,此事后来被刘阿三知道了。”
“刘阿三多次报官无果,就知道通过官府给弟弟讨不回公道,他于是乔装之后来了谒都在酒楼与周跃文结交,原是想找机会杀了他替弟弟报仇,但周跃文出行身边跟的护卫太多,刘阿三一直没能得手。他为了接近周跃文平时就对他多有吹捧,周跃文很受用这套,两人很快就成了好友,在一次醉酒后周跃文将这件事说漏了。” ↑返回顶部↑
周逢俍也是不久前才想明白的,周跃文这种纨绔自然想不明白,他自被捕后脑中一片混乱,根本没想过这些。
作者有话说:
路过的宝宝们投喂点儿海星呀,感激不尽
第102章 往昔
常言道,墙倒众人推,接连几日,京兆府衙的门槛近日快要被人踏破了。
往日受到周跃文欺辱不敢声张的人一听说他被捕,纷纷找人写状子递到衙门状告。
一时之间京兆府衙门口跟菜市场一般热闹,京兆府按百姓所呈冤情逐一查明后交与大理寺复核,大理寺卿孟尚在复核案件的时候意外发现有一份证词之中所陈述与一桩旧案有关。
这件事孟尚思虑再三,不敢私下断定,找来仝世博商量之后决定进宫面圣,两人带着奏折在殿中候着。
自封后大典至今,谒都大小事不断,天熙帝已经习惯了,他正喝着药,听闻大理寺卿和京兆府尹求见,不顾李忠义劝阻,搁下药碗当即就更衣而出,来到大殿。
皇宫威严,帝王亦是如此,即便不是早朝,孟尚和仝世博依然感受到他强大的气场。
天熙帝路过时抬手示意他们起来,问道:“急着见朕所为何事。”
“回禀陛下。”孟尚上前一步,由于片刻才沉声说:“臣在复核周跃文殴打百姓致死一案的时候发现其中有份证词与多年前的一桩旧案有所关联,臣认为此事事关重大,这才与仝大人急着进宫向陛下禀告详情。”
仝世博连忙附和道:“是,臣等不敢擅作主张。”
君臣之间的了解往往都是相互的,就像他们明白天熙帝在许多事情上的无可奈何,天熙帝也知道他们口中的“不敢擅作主张”就一定不是寻常的事。
天熙帝一时之间有些疑惑,他问道:“什么旧案。”
孟尚看了仝世博一眼后缓缓开口道:“臣在一份证词中发现,周跃文曾与人说起过当年牵涉朝廷的一桩谋逆案。”
“谋逆案”三个字就像是平地一声雷,天熙帝一时有些恍惚,他登基至今并未有过此类大案,孟尚说是旧案,那谋逆案只有那一桩。
孟尚说的谋逆案正是当年飞虎军兵败后乔偃带着高叔稚尸体回京,就在不久后先帝便收到密函称是乔偃勾结外敌赫连复才是致使飞虎军大败的关键,而他带高叔稚的尸体回京正是想以此邀功掌控飞虎军的兵权,等候时机举兵造反。
当时奉命查抄乔府的人是都离院的耿东,他在乔府查出乔偃与赫连复的私信上盖有私印,信上所述与回京的将士口中所言相差无几,当时或者回来的将领除了乔偃只有聂通,聂通模棱两可的证词让先帝更加怀疑此事又预谋,乔偃辩驳无门,最终为保高叔稚的清白认罪伏诛,自缢而亡。
多少年了过去了,至今一提到乔偃两个字,大祁百姓依旧是人人唾骂。
闻言,天熙帝想了起来,当时他还不是太子,只是个皇子,且年岁太小,只记得那段时间先帝常常无缘无故的大发脾气。
等到他登基后,倒也查看过当时的卷宗,可这件案子办的果断,卷宗所记载的其中并无异样,而如今时隔多年忽然被人提起,他不免有些疑惑是不是有人故意借机翻案,“朕记得当年乔偃被查出勾结外敌,证据确凿,他是得知自己罪无可恕这才畏罪自尽,此事难道还有什么蹊跷?”
孟尚说:“乔偃谋逆一案有无差错,臣不敢妄言,但臣要说的是,若是这份证词无误,那当年乔偃可能并非是自尽。”
天熙帝神色阴晴不定,沉默了片刻才说:“你接着说。”
得到天熙帝的应允,孟尚站直了些身子,不紧不慢的说:“是,臣根据此人口供上所提到的几个当时在场的人证,又分别询问过,他们所言一致,都说此言确系是周跃文亲口说的,这是证词,请陛下看。”
孟尚从袖中摸出一卷文书,李忠义接过递交到御案上。
天熙帝展开文书,脸色慢慢冷了下来,半晌都没再说一句话,整个大殿里落针可闻。
这事一开始是仝世博发现的端倪,但牵扯到旧案,涉事的又是户部一品官员家属,仝世博不敢查,便在递交给孟尚的时候提了一句,孟尚任大理寺卿多年,办案一直铁面无私。仝世博虽没开口说话,但这件事他从头到尾都是知情的,此时他洞察着天熙帝的神色,说:“这个名叫刘阿三的是泗州人,多年前他弟弟因外出打猎遇上在泗州驯马的周跃文,弓箭落地意外之中惊到了马,周跃文从马上摔了下来摔伤了腿,周跃文一怒之下便将人当场打死,此事后来被刘阿三知道了。”
“刘阿三多次报官无果,就知道通过官府给弟弟讨不回公道,他于是乔装之后来了谒都在酒楼与周跃文结交,原是想找机会杀了他替弟弟报仇,但周跃文出行身边跟的护卫太多,刘阿三一直没能得手。他为了接近周跃文平时就对他多有吹捧,周跃文很受用这套,两人很快就成了好友,在一次醉酒后周跃文将这件事说漏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