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4章 邀请(2 / 5)
他忍不住问:“怎么可能?为什么会是我?”
杜艺华耸肩,“我怎么知道!”
等到大家都上了车,一行人往廖辽的别墅去,慢慢的,李谦大概就寻思明白戛纳电影节主办方的意思了。
世界上的注册在册的电影节,多达几百个,欧洲三大电影节虽然一直以来都因为其高举艺术电影的大旗,而在全球范围内拥有着极大的影响力,但三大电影节与其它电影节之间的竞争,乃至于三大电影节之间的相互竞争,却一直都是存在的——而且这种竞争,是全方位的、综合的竞争。
对新锐导演的争夺,对好电影的争夺,乃至于对明星的争夺,对宣传和曝光度的各自发力,等等。
而这一切,到最后都归结为一点,那就是电影节的影响力。
在美国的奥斯卡电影奖的影响力在全球扩张的越来越厉害的今天,怎么生存下去,并不断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哪怕是对于欧洲三大电影节来说,也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了——远了不说,搁在十年前,他们就绝对不会考虑邀请自己这样一个电影人去做他们的评审团主席。
这跟年龄倒不是绝对相关的,甚至跟资历也无关,跟能力才华什么的,就更是关系不大,主要是因为,自己尽管也拍过一部《红高粱》,还在柏林拿了个大满贯,但归根到底,其实自己是一直都坚持走商业电影路线的。
然而,对于当时当下途穷日暮、影响力一年不如一年的欧洲三大电影节来说,自己因为商业电影而获得的全球知名度和影响力,恰恰正是他们迫切需要的。
而且自己够年轻,资历够浅,让自己去做戛纳电影节的评审团主席,这件事本身就将会充满争议!
不夸张的说,消息一旦公布出去,立刻就会吸引全球无数的关注目光。
而且戛纳方面还能为此给出理直气壮的理由,因为《红高粱》曾经在柏林拿了大满贯,且在欧洲拥有相当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说自己不够资格去评审艺术电影,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不得不说,在这方面比起来,欧洲三大电影节根据现实情况做出的权变,就比国内要来得痛快得多——哪怕是到了今天,李谦无论是艺术电影还是商业电影,都已经在全球范围内证明了自己,但在国内拿到的奖项认可,却仍旧有限。
2004年年初的时候,李谦和鹿灵犀、秦晶晶、朱强、韩顺章他们约好了一起去老校长家里拜年,老校长就说,羊城电影节今年又邀请了他担任评委会主席,但他推辞了,并大力推荐李谦,说应该让这帮年轻锐气又有才华的年轻人去主导国内电影节的审美趣味了,但是最终,这个提议被否定了。
倒没说不够水平,理由是,李谦还太年轻了,再晚几年再说。
说起这事儿,老爷子一脸惋惜和无奈。
当然,李谦倒是觉得无所谓,反正羊城电影节那里,李谦自己的电影都懒得送过去参加,这个评委会主席,做不做的,都没多大意思。
而事实上,除了当初《红高粱》去柏林参展,而金汉也曾一度执着地追求艺术电影的奖项认可之外,包括李谦,也包括整个明湖文化,从影视部的创业之初,就一直都是坚定地走在商业电影的路子上的。
因为在李谦看来,衣食足始知荣辱,国内那么大一个电影市场,要是拍不出观众们喜欢的电影,反而放开大市场让好莱坞的占领,自己只是去埋头追求什么所谓的电影艺术,那才真的是舍本逐末了。
先把电影市场占住,把电影市场培育起来,把华语电影培育起来,等到市场大了,观众的审美趣味已经开始脱离了单纯的就喜欢看商业大制作的那份热闹,愿意掏钱去欣赏和支持某些具备独特审美的小众电影了,国产文艺电影真正的发展机会,才算是到来了。
在此之前说别的,都没用。
哪怕是《红高粱》横扫了柏林,回国后又票房很高,也仅仅只是个例而已,不足参考,也不足效法。
所以一直以来,从李谦,到明湖文化的一众导演,乃至于演员,其实都不像国内的大氛围那样看重电影的奖项。
别说国内的,事实上连奥斯卡给《黑客帝国》的六项提名,以及最后拿到手的最佳剪辑和最佳配乐,李谦也不甚在意。
当然,自己去拿奖、追逐奖项,和到戛纳电影节这样全球知名的电影盛事去做评审团主席,负责评定奖项、给别人颁奖,这意义和概念,显然都不是一码事。
如果李谦没记错的话,截止到目前为止,国内的电影人里,目前最厉害的秦渭,曾经担任过一次威尼斯电影节的评审团成员,一次戛纳电影节的评审团成员,另外担任过一次东京电影节的评审团主席——这是中国电影人公认的电影大师截至到现在的段位。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一旦李谦成为戛纳电影节评审团的主席,他的全球电影界的地位、在国内电影圈的地位,他接下来的号召力和影响力,都将会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一个质变级别的拔高。
从此之后,哪怕是在再怎么讲究论资排辈的国内,也什么人够资格在舆论又或奖项上给他设置什么障碍了。
这对李谦自己,对明湖文化未来在国内的发展,显然都是益处极大的。
于是,齐洁忍不住说:“去吧!反正公司这边你不用担心,《阿凡达》的后期的话,你离开一个月,也不会受太大的影响。” ↑返回顶部↑
杜艺华耸肩,“我怎么知道!”
等到大家都上了车,一行人往廖辽的别墅去,慢慢的,李谦大概就寻思明白戛纳电影节主办方的意思了。
世界上的注册在册的电影节,多达几百个,欧洲三大电影节虽然一直以来都因为其高举艺术电影的大旗,而在全球范围内拥有着极大的影响力,但三大电影节与其它电影节之间的竞争,乃至于三大电影节之间的相互竞争,却一直都是存在的——而且这种竞争,是全方位的、综合的竞争。
对新锐导演的争夺,对好电影的争夺,乃至于对明星的争夺,对宣传和曝光度的各自发力,等等。
而这一切,到最后都归结为一点,那就是电影节的影响力。
在美国的奥斯卡电影奖的影响力在全球扩张的越来越厉害的今天,怎么生存下去,并不断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哪怕是对于欧洲三大电影节来说,也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了——远了不说,搁在十年前,他们就绝对不会考虑邀请自己这样一个电影人去做他们的评审团主席。
这跟年龄倒不是绝对相关的,甚至跟资历也无关,跟能力才华什么的,就更是关系不大,主要是因为,自己尽管也拍过一部《红高粱》,还在柏林拿了个大满贯,但归根到底,其实自己是一直都坚持走商业电影路线的。
然而,对于当时当下途穷日暮、影响力一年不如一年的欧洲三大电影节来说,自己因为商业电影而获得的全球知名度和影响力,恰恰正是他们迫切需要的。
而且自己够年轻,资历够浅,让自己去做戛纳电影节的评审团主席,这件事本身就将会充满争议!
不夸张的说,消息一旦公布出去,立刻就会吸引全球无数的关注目光。
而且戛纳方面还能为此给出理直气壮的理由,因为《红高粱》曾经在柏林拿了大满贯,且在欧洲拥有相当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说自己不够资格去评审艺术电影,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不得不说,在这方面比起来,欧洲三大电影节根据现实情况做出的权变,就比国内要来得痛快得多——哪怕是到了今天,李谦无论是艺术电影还是商业电影,都已经在全球范围内证明了自己,但在国内拿到的奖项认可,却仍旧有限。
2004年年初的时候,李谦和鹿灵犀、秦晶晶、朱强、韩顺章他们约好了一起去老校长家里拜年,老校长就说,羊城电影节今年又邀请了他担任评委会主席,但他推辞了,并大力推荐李谦,说应该让这帮年轻锐气又有才华的年轻人去主导国内电影节的审美趣味了,但是最终,这个提议被否定了。
倒没说不够水平,理由是,李谦还太年轻了,再晚几年再说。
说起这事儿,老爷子一脸惋惜和无奈。
当然,李谦倒是觉得无所谓,反正羊城电影节那里,李谦自己的电影都懒得送过去参加,这个评委会主席,做不做的,都没多大意思。
而事实上,除了当初《红高粱》去柏林参展,而金汉也曾一度执着地追求艺术电影的奖项认可之外,包括李谦,也包括整个明湖文化,从影视部的创业之初,就一直都是坚定地走在商业电影的路子上的。
因为在李谦看来,衣食足始知荣辱,国内那么大一个电影市场,要是拍不出观众们喜欢的电影,反而放开大市场让好莱坞的占领,自己只是去埋头追求什么所谓的电影艺术,那才真的是舍本逐末了。
先把电影市场占住,把电影市场培育起来,把华语电影培育起来,等到市场大了,观众的审美趣味已经开始脱离了单纯的就喜欢看商业大制作的那份热闹,愿意掏钱去欣赏和支持某些具备独特审美的小众电影了,国产文艺电影真正的发展机会,才算是到来了。
在此之前说别的,都没用。
哪怕是《红高粱》横扫了柏林,回国后又票房很高,也仅仅只是个例而已,不足参考,也不足效法。
所以一直以来,从李谦,到明湖文化的一众导演,乃至于演员,其实都不像国内的大氛围那样看重电影的奖项。
别说国内的,事实上连奥斯卡给《黑客帝国》的六项提名,以及最后拿到手的最佳剪辑和最佳配乐,李谦也不甚在意。
当然,自己去拿奖、追逐奖项,和到戛纳电影节这样全球知名的电影盛事去做评审团主席,负责评定奖项、给别人颁奖,这意义和概念,显然都不是一码事。
如果李谦没记错的话,截止到目前为止,国内的电影人里,目前最厉害的秦渭,曾经担任过一次威尼斯电影节的评审团成员,一次戛纳电影节的评审团成员,另外担任过一次东京电影节的评审团主席——这是中国电影人公认的电影大师截至到现在的段位。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一旦李谦成为戛纳电影节评审团的主席,他的全球电影界的地位、在国内电影圈的地位,他接下来的号召力和影响力,都将会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一个质变级别的拔高。
从此之后,哪怕是在再怎么讲究论资排辈的国内,也什么人够资格在舆论又或奖项上给他设置什么障碍了。
这对李谦自己,对明湖文化未来在国内的发展,显然都是益处极大的。
于是,齐洁忍不住说:“去吧!反正公司这边你不用担心,《阿凡达》的后期的话,你离开一个月,也不会受太大的影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