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节(1 / 4)
因为并不是急事,或许也是因为不能确定朝廷的态度,索性也不用官府驿递,直接随商船往京城。所以随船前往的,还有周敏送过去的水稻种子和一批技术员。
又是三年时间过去,水稻良种培育的事,自然又有了很大的进展。至少已经获得了几种确定能够稳定遗传的品种,有的高产,有的抗旱,有的是矮稻……
别以为矮这个特点毫无用处,要知道水稻跟小麦一样,因为穗是长在头顶的,重心自然也就很高。尤其水稻稻穗柔软且长,会垂下去,一旦遭受大风侵袭,便很容易倒伏,造成植株死亡或减产。
而矮稻在这方面的抵抗能力就强得多了。
这也算是有了初步的成果,至于更深入的研究,周敏就力有未逮了,所以她便直接把种子和人都送去了京城,让朝廷来接手这件事。
因为湖广和江南是最重要的产粮区,所以接下来的实验,必须要在那边进行。免得种子是改良好了,却水土不服。再进行几年的试验,想必就可以逐步推广新品种的水稻了。
至于周敏自己,则将精力放在了改良玉米品种上。
现在种植的玉米,刚刚从海外传入不久,产量虽然比水稻高,但也有限。虽然就算不管他,经过几十上百年的驯养,玉米习惯了本地土壤,自然也会进化,但是有意识的培育却能够减少这种时间。
相较于大张旗鼓的修书定稿,周敏这件事却是办得悄无声息。
她是个习惯了低调的人,做这些事也只是因为力所能及。而且在周敏看来,自己做的也不是多了不起的事。此番了结了这件事,也算是没有负了自己当初对宣斌的承诺。
得他庇护这几年,对齐家来说,的确非常重要。
要得到京城的消息至少要等两个月。这段时间,齐家山附近表面上风平浪静,实际上却是人心浮动,人人各有思量。
不过这些跟周敏的关系不大,她如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了为儿子七斤开蒙这件事上。
周敏的早教很有效果,七斤两三岁就开始背唐诗,认识各种颜色、水果、家具、动物、植物……同时大抵是遗传了石头的动手能力,对拼积木抱着强烈的兴趣与热爱。
不过,开蒙与早教是不一样的。
虽然周敏不是很希望儿子被这个时代的填鸭式教育荼毒,但她更知道,这就是目前的主流思想,至少在百年内无可改变。既然如此,就不能把儿子养得太另类。
她直接把孩子送去了四位先生那里。
他们反正书已经编完了,等结果也等得心浮气躁,找点事情做也好。
周敏的要求就一个,要严格。她对七斤的要求是,至少考个秀才回来,举人更好,之后就随他想做什么。所以在打基础的时候,一定不能心软。谁让他将来是要顶门立户的那个呢?归去园偌大产业,得有点能耐才能够守得住。
按照周敏和石头的想法,都不愿意再生,也就是说七斤连可以帮衬的人都没有,必须要自己努力。
结果才把孩子送过去几天,四位先生就派人过来把她请过去了。
“你想让我们教他什么?”唐七叔问。
周敏一脸莫名,“开蒙啊,别人怎么学他也怎么学。四位先生难不成钻研经典的时间久了,忘了怎么给孩子启蒙?”
“说什么混话?”郑先生笑骂道,“问题是小孩子开蒙,无非就是背诵三百千、韵书之类,同时开始学字,但这些你儿子都学会了呀!我们几个商量了半天,竟不知还有什么能教他的了。他才不到四岁,这时候就讲四书五经,也太为难人了些。也不知你平日里是怎么教的,我们若随便来,反倒怕耽误了他。”
“平时就是早晚得空教一教啊,七斤对这些很感兴趣,学得也快。”周敏有些好笑,但也很骄傲,“因为是零碎着学的,我倒没想到他已经学了那么多了。”
她低头想了想,道,“这样吧,如今讲经典有些早了,就请几位先生给他讲讲史书吧,也不必讲那些严肃的正史,就多说名人的逸闻趣事,多背几首诗,让他追慕一番先贤遗风,开拓一下眼界。也不必拘束哪一章哪一节,如何?”
“这倒不错。”有一肚子故事在肚子里的秦先生含笑点头,同时有些惊讶地打量周敏,“我今日才知道,在教书育人之上,敏丫头倒比我强得多!”
“您这话我可不敢当。”周敏道,“我这也就是瞎胡闹,不登大雅之堂的小道罢了。”
“非也。”李先生摇头道,“须知小孩子不爱学习,多因贪玩,也是因为经典枯燥、先生严厉的缘故。若能够寓教于乐,让他们高高兴兴的学会这些东西,又岂是小道?”
一番谦辞之后,周敏总算给儿子定下了这四位老师。 ↑返回顶部↑
又是三年时间过去,水稻良种培育的事,自然又有了很大的进展。至少已经获得了几种确定能够稳定遗传的品种,有的高产,有的抗旱,有的是矮稻……
别以为矮这个特点毫无用处,要知道水稻跟小麦一样,因为穗是长在头顶的,重心自然也就很高。尤其水稻稻穗柔软且长,会垂下去,一旦遭受大风侵袭,便很容易倒伏,造成植株死亡或减产。
而矮稻在这方面的抵抗能力就强得多了。
这也算是有了初步的成果,至于更深入的研究,周敏就力有未逮了,所以她便直接把种子和人都送去了京城,让朝廷来接手这件事。
因为湖广和江南是最重要的产粮区,所以接下来的实验,必须要在那边进行。免得种子是改良好了,却水土不服。再进行几年的试验,想必就可以逐步推广新品种的水稻了。
至于周敏自己,则将精力放在了改良玉米品种上。
现在种植的玉米,刚刚从海外传入不久,产量虽然比水稻高,但也有限。虽然就算不管他,经过几十上百年的驯养,玉米习惯了本地土壤,自然也会进化,但是有意识的培育却能够减少这种时间。
相较于大张旗鼓的修书定稿,周敏这件事却是办得悄无声息。
她是个习惯了低调的人,做这些事也只是因为力所能及。而且在周敏看来,自己做的也不是多了不起的事。此番了结了这件事,也算是没有负了自己当初对宣斌的承诺。
得他庇护这几年,对齐家来说,的确非常重要。
要得到京城的消息至少要等两个月。这段时间,齐家山附近表面上风平浪静,实际上却是人心浮动,人人各有思量。
不过这些跟周敏的关系不大,她如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了为儿子七斤开蒙这件事上。
周敏的早教很有效果,七斤两三岁就开始背唐诗,认识各种颜色、水果、家具、动物、植物……同时大抵是遗传了石头的动手能力,对拼积木抱着强烈的兴趣与热爱。
不过,开蒙与早教是不一样的。
虽然周敏不是很希望儿子被这个时代的填鸭式教育荼毒,但她更知道,这就是目前的主流思想,至少在百年内无可改变。既然如此,就不能把儿子养得太另类。
她直接把孩子送去了四位先生那里。
他们反正书已经编完了,等结果也等得心浮气躁,找点事情做也好。
周敏的要求就一个,要严格。她对七斤的要求是,至少考个秀才回来,举人更好,之后就随他想做什么。所以在打基础的时候,一定不能心软。谁让他将来是要顶门立户的那个呢?归去园偌大产业,得有点能耐才能够守得住。
按照周敏和石头的想法,都不愿意再生,也就是说七斤连可以帮衬的人都没有,必须要自己努力。
结果才把孩子送过去几天,四位先生就派人过来把她请过去了。
“你想让我们教他什么?”唐七叔问。
周敏一脸莫名,“开蒙啊,别人怎么学他也怎么学。四位先生难不成钻研经典的时间久了,忘了怎么给孩子启蒙?”
“说什么混话?”郑先生笑骂道,“问题是小孩子开蒙,无非就是背诵三百千、韵书之类,同时开始学字,但这些你儿子都学会了呀!我们几个商量了半天,竟不知还有什么能教他的了。他才不到四岁,这时候就讲四书五经,也太为难人了些。也不知你平日里是怎么教的,我们若随便来,反倒怕耽误了他。”
“平时就是早晚得空教一教啊,七斤对这些很感兴趣,学得也快。”周敏有些好笑,但也很骄傲,“因为是零碎着学的,我倒没想到他已经学了那么多了。”
她低头想了想,道,“这样吧,如今讲经典有些早了,就请几位先生给他讲讲史书吧,也不必讲那些严肃的正史,就多说名人的逸闻趣事,多背几首诗,让他追慕一番先贤遗风,开拓一下眼界。也不必拘束哪一章哪一节,如何?”
“这倒不错。”有一肚子故事在肚子里的秦先生含笑点头,同时有些惊讶地打量周敏,“我今日才知道,在教书育人之上,敏丫头倒比我强得多!”
“您这话我可不敢当。”周敏道,“我这也就是瞎胡闹,不登大雅之堂的小道罢了。”
“非也。”李先生摇头道,“须知小孩子不爱学习,多因贪玩,也是因为经典枯燥、先生严厉的缘故。若能够寓教于乐,让他们高高兴兴的学会这些东西,又岂是小道?”
一番谦辞之后,周敏总算给儿子定下了这四位老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