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节(3 / 4)
至于为什么采用扶苏的大部分建议,那当然是因为扶苏的大部分建议都有理有据,非常符合他的想法和心意。
这是父子同心,不是他被扶苏的建议左右!
王绾见嬴政态度这般坚决,只能退而求其次地提议道:“如今燕王、楚王还在负隅顽抗,齐国也还没拿下,在这节骨眼上把这套官制推行下去怕是会让人拿来兴风作浪。”
嬴政说道:“那就让他们兴风作浪,正好把跳出来的解决了,免得他们暗中憋坏。他们不愿效力于大秦,自然有人愿意效力!”
嬴政自认对东方诸国的人才也算礼遇,愿意为秦国效力的都安排妥当了,对东方诸国的贵族也没赶尽杀绝,很多都只是原地圈着,可有些人就是喜欢蹬鼻子上脸,被人一怂恿便觉得自己可以干一番大事业,比如复立故国什么的。
上回项燕派人跑挑拨韩国贵族作乱时,嬴政就记住这些家伙了。
还有那些东方学者也一样,他客客气气地把人接到咸阳,他们还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一副“我对你们秦廷没兴趣”的冷淡态度。
嬴政一开始还接见了几拨人,到现在满心热切已经被浇凉了。
有能力的人当然还是要用的,至于那些对秦国爱搭不理的,估计征召过来也不会真心为秦国效力,那就让他们原地待着吧!
很多事其实也不是非得绝世天才去做不可,才能一般但踏实肯干的人好好学学也能胜任。
这些举措对他们秦国来说并不算太大的变革,顶多只是东方诸国的人不太适应而已。
何况,这也没马上推行啊,还给了他们一年时间做准备来着。
嬴政觉得这事没毛病,甚至还可以拿来钓点小鱼小虾解解闷。
王绾见嬴政主意已定,只好闭嘴退下。
嬴政很了解王绾的性格,所以才会选择在王绾任丞相时大刀阔斧地把这套职官制度兼选官制度推行下去。
事实证明嬴政的判断很准确,见没法劝嬴政回心转意,王绾就开始勤勤恳恳地做其他人的思想工作,说这事不是坏事,他们扪心自问,朝中有几个人的功劳是能够当封疆大吏?
王翦立下这么多战功,都麻溜地回频阳养老去了,人王翦都不吱声,你们想啥好事呢?
既然搞分封对自己也没什么好处,那现在这种新官制不是更好,至少大伙都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清楚自己能够往哪个方向发展了,还可以早作准备,把家中子弟鞭策起来,为他们准备第一手的备考资料,想从文从武都不用愁路子,路不都明明白白摆在那了?
经过一番思想挣扎,文武百官逐渐接受现实,开始对家中子弟下手了:自己努力只能显赫一代庇佑二代三代,四代五代就难了,所以还是要让儿孙立起来才行,他们可是拥有第一手备考资料的,可不能让儿孙被那些啥都没有的普通百姓给比了下去!
扶苏作为始作俑者,最近仍是一脸无辜地上朝下朝。也有人私底下和他打听新官制的事,扶苏都老实回答,一点都没隐瞒:“父王和我商量过。”
对方一听,明白了,年初扶苏确实是在帮嬴政收集第一手资料。不过扶苏明显也就是收集资料而已,别的东西肯定是嬴政和别人商量出来的!
那个别人是谁?估计就是李斯他们这些经常被召见的!
尤其是李斯,嫌疑特别大,他很受大王信任,目前王绾没什么大错,他还不能取而代之,所以他给自己创造个副相岗位是很有可能的事!
李斯出身不高,肯定挺仇恨贵族,所以会提出这些堵死分封制的建议多么正常。
有人悄然去问李斯,李斯矢口否认,说自己不知道不知情没有参与。
得到答案的人回去一琢磨,彻底明白了:没错,就是李斯!
这么大的事,你说你不知道不知情没有参与,那不是扯淡吗?
看看人家大公子,参与了就是参与了,别人一问就老实承认,多么实诚,多么坦然,你这矢口否认的肯定是心虚了!
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啊。
李斯发现最近很多人看向自己的目光都怪怪的,仿佛带着谴责,又仿佛带着鄙视。 ↑返回顶部↑
这是父子同心,不是他被扶苏的建议左右!
王绾见嬴政态度这般坚决,只能退而求其次地提议道:“如今燕王、楚王还在负隅顽抗,齐国也还没拿下,在这节骨眼上把这套官制推行下去怕是会让人拿来兴风作浪。”
嬴政说道:“那就让他们兴风作浪,正好把跳出来的解决了,免得他们暗中憋坏。他们不愿效力于大秦,自然有人愿意效力!”
嬴政自认对东方诸国的人才也算礼遇,愿意为秦国效力的都安排妥当了,对东方诸国的贵族也没赶尽杀绝,很多都只是原地圈着,可有些人就是喜欢蹬鼻子上脸,被人一怂恿便觉得自己可以干一番大事业,比如复立故国什么的。
上回项燕派人跑挑拨韩国贵族作乱时,嬴政就记住这些家伙了。
还有那些东方学者也一样,他客客气气地把人接到咸阳,他们还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一副“我对你们秦廷没兴趣”的冷淡态度。
嬴政一开始还接见了几拨人,到现在满心热切已经被浇凉了。
有能力的人当然还是要用的,至于那些对秦国爱搭不理的,估计征召过来也不会真心为秦国效力,那就让他们原地待着吧!
很多事其实也不是非得绝世天才去做不可,才能一般但踏实肯干的人好好学学也能胜任。
这些举措对他们秦国来说并不算太大的变革,顶多只是东方诸国的人不太适应而已。
何况,这也没马上推行啊,还给了他们一年时间做准备来着。
嬴政觉得这事没毛病,甚至还可以拿来钓点小鱼小虾解解闷。
王绾见嬴政主意已定,只好闭嘴退下。
嬴政很了解王绾的性格,所以才会选择在王绾任丞相时大刀阔斧地把这套职官制度兼选官制度推行下去。
事实证明嬴政的判断很准确,见没法劝嬴政回心转意,王绾就开始勤勤恳恳地做其他人的思想工作,说这事不是坏事,他们扪心自问,朝中有几个人的功劳是能够当封疆大吏?
王翦立下这么多战功,都麻溜地回频阳养老去了,人王翦都不吱声,你们想啥好事呢?
既然搞分封对自己也没什么好处,那现在这种新官制不是更好,至少大伙都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清楚自己能够往哪个方向发展了,还可以早作准备,把家中子弟鞭策起来,为他们准备第一手的备考资料,想从文从武都不用愁路子,路不都明明白白摆在那了?
经过一番思想挣扎,文武百官逐渐接受现实,开始对家中子弟下手了:自己努力只能显赫一代庇佑二代三代,四代五代就难了,所以还是要让儿孙立起来才行,他们可是拥有第一手备考资料的,可不能让儿孙被那些啥都没有的普通百姓给比了下去!
扶苏作为始作俑者,最近仍是一脸无辜地上朝下朝。也有人私底下和他打听新官制的事,扶苏都老实回答,一点都没隐瞒:“父王和我商量过。”
对方一听,明白了,年初扶苏确实是在帮嬴政收集第一手资料。不过扶苏明显也就是收集资料而已,别的东西肯定是嬴政和别人商量出来的!
那个别人是谁?估计就是李斯他们这些经常被召见的!
尤其是李斯,嫌疑特别大,他很受大王信任,目前王绾没什么大错,他还不能取而代之,所以他给自己创造个副相岗位是很有可能的事!
李斯出身不高,肯定挺仇恨贵族,所以会提出这些堵死分封制的建议多么正常。
有人悄然去问李斯,李斯矢口否认,说自己不知道不知情没有参与。
得到答案的人回去一琢磨,彻底明白了:没错,就是李斯!
这么大的事,你说你不知道不知情没有参与,那不是扯淡吗?
看看人家大公子,参与了就是参与了,别人一问就老实承认,多么实诚,多么坦然,你这矢口否认的肯定是心虚了!
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啊。
李斯发现最近很多人看向自己的目光都怪怪的,仿佛带着谴责,又仿佛带着鄙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