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节(4 / 4)
现在讲第四个谜团,陈寿的《三国志》卷三十五《诸葛亮传》,对孔明先生的用兵才能有负面性评价。那么他的评价准不准确呢?
在这篇传记末尾,陈寿充分肯定孔明的治国功勋后,又对其用兵才能评价说:“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短短十九字,引来后世争论纷纷,有许多人还由此得出诸葛亮长于治国短于用兵的结论。那么陈寿的这一评价准确吗?
笔者认为颇有疑问。
理由之一,是不符合事实。首先,优秀的统兵主帅,必须具备多方面的能力,比如组建训练军队,培养任命将领,制定战役计划,改进武器装备,保障后勤供应,观察天文气象,利用地形地理,等等;而所谓“应变将略”,就是面临军情的突然性变化,迅速采取应对措施的能力,不过是用兵才能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已,如果以此来否定诸葛亮的全部用兵才能,明显是以偏概全了。即使退一步说,诸葛亮确实在“应变将略”上有所不足的话,他在其他方面,比如以隆中对策设计总体战略、以八阵图训练士兵、以木牛流马保障后勤,等等,都表现出他作为三国顶级名将的全面素质。其次,单就“应变将略,非其所长”而论,也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应变将略”的要点有二:一是先要有“突变”;二是后要有“应对”。请看他在北伐中的表现如何:
第一次,他亲自北伐,在马谡前锋溃败的紧急关头,他采用迅速收兵撤退来应对,保全了蜀军的主力精锐,以利此后再战。
第二次,他亲自北伐,强攻陈仓不利,撤退途中受到魏将王双的骑兵追击,他采用布阵待敌来应对,结果斩杀王双。
第三次,派遣将领陈式,率领非主力攻取武都、阴平二郡,魏将郭淮赴援,他采用亲自挥兵阻击来应对,郭淮退走,从而成功攻占二郡。这一临机应变的有效战法,现今军队依然在运用,叫做“围城打援”。
第四次,他亲自北伐,撤军途中,魏军大将张郃率军追击,他又采用设置埋伏来应对,结果射杀张郃,震慑敌军。
最后一次,他亲自北伐,不幸病危,他又在临死前吩咐采用分兵掩护、镇定撤退来应对,有效保全了蜀军的兵力。 ↑返回顶部↑
在这篇传记末尾,陈寿充分肯定孔明的治国功勋后,又对其用兵才能评价说:“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短短十九字,引来后世争论纷纷,有许多人还由此得出诸葛亮长于治国短于用兵的结论。那么陈寿的这一评价准确吗?
笔者认为颇有疑问。
理由之一,是不符合事实。首先,优秀的统兵主帅,必须具备多方面的能力,比如组建训练军队,培养任命将领,制定战役计划,改进武器装备,保障后勤供应,观察天文气象,利用地形地理,等等;而所谓“应变将略”,就是面临军情的突然性变化,迅速采取应对措施的能力,不过是用兵才能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已,如果以此来否定诸葛亮的全部用兵才能,明显是以偏概全了。即使退一步说,诸葛亮确实在“应变将略”上有所不足的话,他在其他方面,比如以隆中对策设计总体战略、以八阵图训练士兵、以木牛流马保障后勤,等等,都表现出他作为三国顶级名将的全面素质。其次,单就“应变将略,非其所长”而论,也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应变将略”的要点有二:一是先要有“突变”;二是后要有“应对”。请看他在北伐中的表现如何:
第一次,他亲自北伐,在马谡前锋溃败的紧急关头,他采用迅速收兵撤退来应对,保全了蜀军的主力精锐,以利此后再战。
第二次,他亲自北伐,强攻陈仓不利,撤退途中受到魏将王双的骑兵追击,他采用布阵待敌来应对,结果斩杀王双。
第三次,派遣将领陈式,率领非主力攻取武都、阴平二郡,魏将郭淮赴援,他采用亲自挥兵阻击来应对,郭淮退走,从而成功攻占二郡。这一临机应变的有效战法,现今军队依然在运用,叫做“围城打援”。
第四次,他亲自北伐,撤军途中,魏军大将张郃率军追击,他又采用设置埋伏来应对,结果射杀张郃,震慑敌军。
最后一次,他亲自北伐,不幸病危,他又在临死前吩咐采用分兵掩护、镇定撤退来应对,有效保全了蜀军的兵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