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节(3 / 4)
3
最新一期的《肇事·孤儿》节目首先探访了王小龙一家目前的生存情况。回到北京的他们暂住在一个日租的小地下室里,二姨夫和二姨带着小龙三个人挤在不足五平米的一处空间,除了一张大床,一张小床,屋里再无任何家具。他们只能把衣服和日常用品挂在墙上的粘钩上。这个小小的空间里,一个厕所和厨房被五家租客共用,加在一起有十来个人,他们中有来京北漂的年轻人,有来看病的陪床亲属,还有身份不明的各色人等。
由于租客和二房东的反对,出租房公共区域的情况并没有过多地在镜头前展露。之后节目把阵地转移到了小屋内,在闭塞的区域里,小龙的二姨接受了采访,而她的身后,王小龙还在一直不停地写写画画。
二姨说,小龙一有时间就在记录他和父母的回忆,但是他不怎么让他们看这些东西,大概有些难为情吧。再过些日子就要开学了,在老家他们已经给小龙联系好了学校,等案子结束,他们应该就再也不会回到北京这个伤心地来了。
一通深情的旁白过后,主持人的话锋一转,开始谈论小龙目前面临的民事赔偿问题,于是作为本案最大的原告,郭徽成为了探讨的主角。
此时,主持人不失时机地抛出了一个调查资料,指出郭徽自从在美留学期间,就一直在捐助儿童福利事业,并且被母校斯坦福大学授予年度的“慈善之星”称号,而归国后,他也在一直资助北京的一家名为“一心福利院”的儿童慈善机构。
“此前一直处于舆论风口浪尖上,被批判毫无同情心的郭徽,却是一个实打实的热心公益的慈善人士,这其中是否有什么隐情呢?抱着这样的心态,我台的记者也走访了一心福利院,让我们来看一看福利院的周院长是如何评价郭徽这个人的。”
镜头又切回外景,首先是一心福利院门口的招牌的一个特写,然后是出镜记者简单的几句串场和环境介绍,当然,这里出镜的记者就是李少君。没有过多的镜头交待福利院的具体情况,就直接转入了对周院长的采访。
“郭总资助我们福利院也有几年了,期间所有的流水和资助清单也都是有据可查的,包括郭总经常到福利院来看望孩子们,并且一直也是很积极地参与我们的日常工作,这些我们的员工和孩子们都有目共睹,在这一点上不会有任何作假或者作秀的可能。”周院长如是说。
“所以说他确实是非常踏实地在做这项慈善工作?”
“是的,我们都非常感谢他,可以说如果没有他的帮助,一心福利院很有可能走不到今天。”
“但是他却从来没有宣传过。”
“是这样。”
“您认为这是为什么?”
周校长笑了笑,说:“这是他的权利。”
然后周校长又补充道:“而且我认为,郭总这么做可能也是为了福利院的孩子们做考虑。因为一心福利院的孩子们虽然因为各种各样的因素失去了亲人,但是他们都是心智健全的小孩子,总有一天他们还是要回归社会步入社会的,他们需要属于自己的自信和尊严。如果这件事做得大张旗鼓,那么孩子反而有可能背上一个包袱。我想基于这一层考虑,无论是资助人还是我们工作人员,都应该对我们的工作和孩子的生活保持一定的距离,最起码你从来没见过哪个福利院在电视上发广告招生吧?孩子们没有错,孩子们也不需要因为谁的资助而感谢谁,更不应该被暴露在同情或者怜悯的目光之下,因为这本来就是他们应该得到的童年。”
“您的意思是孩子不欠谁的,不希望让他们承担过多的感激之情。”
“是的,包括那些贫困地区的希望小学和母亲水窖之类的,我觉得也是如此。该感谢他的,是我们这些投身其中却心有余力不足的工作人员,以及我们的整个社会。”
李少君点了点头,继续问道:“现在由于一起交通事故,郭徽这个人也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上,您对这件事有了解么?您怎么看待这个情况?”
“这个我没办法发表太多评论,毕竟我也不是他,网上的那些网民也不是他,我只是觉得在这起事故中他毕竟是受害人,承担这种骂名实在是有点莫名其妙。”
“那您认为郭徽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李少君抛出了下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和她上次私人来访提的问题是一样的。
而周校长的回答也是一样的。
“我认为,他是一个非常善良的人。”
结束了对周校长的采访,主持人再次评论了一番,表示结束了对一心福利院周校长的采访。记者本想再次联系郭徽方面来求证他对案件的真实态度,但是可惜他还是没有任何回应,表态不希望接受采访。
“从本事件发生开始,一直到此时此刻,即使是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也出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转折,郭徽一方始终默不发声,完全按照法律流程办事。作为第三者,我们也很难揣度他的想法。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此案件已经进入了审理阶段,而随着本次民事诉讼案的开庭,一切终将会有定论。”
最后,节目又表达了对王小龙的今后生活的祝福,便落下了帷幕。
4
节目还没完全播完,李少君就迫不及待地给郭徽去了个电话,询问他的感想。
郭徽表示满意,整个节目的内容和进程都在他的要求之下完成了,而周校长也对此很是配合,接受了这次采访。不过周校长的口风也透露出来了,这事完了别再来找福利院了,都说了不要让福利院暴露在目光之下了。
李少君本来也顾不上这些,并且按照要求没有过多地拍摄福利院内的情况。 ↑返回顶部↑
最新一期的《肇事·孤儿》节目首先探访了王小龙一家目前的生存情况。回到北京的他们暂住在一个日租的小地下室里,二姨夫和二姨带着小龙三个人挤在不足五平米的一处空间,除了一张大床,一张小床,屋里再无任何家具。他们只能把衣服和日常用品挂在墙上的粘钩上。这个小小的空间里,一个厕所和厨房被五家租客共用,加在一起有十来个人,他们中有来京北漂的年轻人,有来看病的陪床亲属,还有身份不明的各色人等。
由于租客和二房东的反对,出租房公共区域的情况并没有过多地在镜头前展露。之后节目把阵地转移到了小屋内,在闭塞的区域里,小龙的二姨接受了采访,而她的身后,王小龙还在一直不停地写写画画。
二姨说,小龙一有时间就在记录他和父母的回忆,但是他不怎么让他们看这些东西,大概有些难为情吧。再过些日子就要开学了,在老家他们已经给小龙联系好了学校,等案子结束,他们应该就再也不会回到北京这个伤心地来了。
一通深情的旁白过后,主持人的话锋一转,开始谈论小龙目前面临的民事赔偿问题,于是作为本案最大的原告,郭徽成为了探讨的主角。
此时,主持人不失时机地抛出了一个调查资料,指出郭徽自从在美留学期间,就一直在捐助儿童福利事业,并且被母校斯坦福大学授予年度的“慈善之星”称号,而归国后,他也在一直资助北京的一家名为“一心福利院”的儿童慈善机构。
“此前一直处于舆论风口浪尖上,被批判毫无同情心的郭徽,却是一个实打实的热心公益的慈善人士,这其中是否有什么隐情呢?抱着这样的心态,我台的记者也走访了一心福利院,让我们来看一看福利院的周院长是如何评价郭徽这个人的。”
镜头又切回外景,首先是一心福利院门口的招牌的一个特写,然后是出镜记者简单的几句串场和环境介绍,当然,这里出镜的记者就是李少君。没有过多的镜头交待福利院的具体情况,就直接转入了对周院长的采访。
“郭总资助我们福利院也有几年了,期间所有的流水和资助清单也都是有据可查的,包括郭总经常到福利院来看望孩子们,并且一直也是很积极地参与我们的日常工作,这些我们的员工和孩子们都有目共睹,在这一点上不会有任何作假或者作秀的可能。”周院长如是说。
“所以说他确实是非常踏实地在做这项慈善工作?”
“是的,我们都非常感谢他,可以说如果没有他的帮助,一心福利院很有可能走不到今天。”
“但是他却从来没有宣传过。”
“是这样。”
“您认为这是为什么?”
周校长笑了笑,说:“这是他的权利。”
然后周校长又补充道:“而且我认为,郭总这么做可能也是为了福利院的孩子们做考虑。因为一心福利院的孩子们虽然因为各种各样的因素失去了亲人,但是他们都是心智健全的小孩子,总有一天他们还是要回归社会步入社会的,他们需要属于自己的自信和尊严。如果这件事做得大张旗鼓,那么孩子反而有可能背上一个包袱。我想基于这一层考虑,无论是资助人还是我们工作人员,都应该对我们的工作和孩子的生活保持一定的距离,最起码你从来没见过哪个福利院在电视上发广告招生吧?孩子们没有错,孩子们也不需要因为谁的资助而感谢谁,更不应该被暴露在同情或者怜悯的目光之下,因为这本来就是他们应该得到的童年。”
“您的意思是孩子不欠谁的,不希望让他们承担过多的感激之情。”
“是的,包括那些贫困地区的希望小学和母亲水窖之类的,我觉得也是如此。该感谢他的,是我们这些投身其中却心有余力不足的工作人员,以及我们的整个社会。”
李少君点了点头,继续问道:“现在由于一起交通事故,郭徽这个人也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上,您对这件事有了解么?您怎么看待这个情况?”
“这个我没办法发表太多评论,毕竟我也不是他,网上的那些网民也不是他,我只是觉得在这起事故中他毕竟是受害人,承担这种骂名实在是有点莫名其妙。”
“那您认为郭徽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李少君抛出了下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和她上次私人来访提的问题是一样的。
而周校长的回答也是一样的。
“我认为,他是一个非常善良的人。”
结束了对周校长的采访,主持人再次评论了一番,表示结束了对一心福利院周校长的采访。记者本想再次联系郭徽方面来求证他对案件的真实态度,但是可惜他还是没有任何回应,表态不希望接受采访。
“从本事件发生开始,一直到此时此刻,即使是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也出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转折,郭徽一方始终默不发声,完全按照法律流程办事。作为第三者,我们也很难揣度他的想法。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此案件已经进入了审理阶段,而随着本次民事诉讼案的开庭,一切终将会有定论。”
最后,节目又表达了对王小龙的今后生活的祝福,便落下了帷幕。
4
节目还没完全播完,李少君就迫不及待地给郭徽去了个电话,询问他的感想。
郭徽表示满意,整个节目的内容和进程都在他的要求之下完成了,而周校长也对此很是配合,接受了这次采访。不过周校长的口风也透露出来了,这事完了别再来找福利院了,都说了不要让福利院暴露在目光之下了。
李少君本来也顾不上这些,并且按照要求没有过多地拍摄福利院内的情况。 ↑返回顶部↑